顯示具有 讀書有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讀書有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Jasper Johns怎麼翻譯


關於「如何用中文來翻譯歐美藝術家之姓名」是一門真正的學問,這門學問的好壞當然是建立在針對個別藝術家出生地的歐美各種不同語言發音之正確的把握,以及如何從現有的中文裡面如何尋找出一個恰當的字眼來翻譯的功夫;而不是隨隨便便,信筆寫來,抓到任何在你眼前出現的字(例如利用手機或電腦的中文輸入)就算翻譯完成的工作。

Jasper Johns 匠斯
美國當代重要藝術家之一,有時被認為是美國普普藝術的前驅者,其他中文譯名有1.琼斯、2.鍾斯、3.瓊斯、4.姜斯、5.強斯、6.約翰斯…等至少六種翻譯。其中1.2.3.的發音完全不準確,5.「強斯」的「強」字如果唸成「強弱」的「強」就不對;如果是唸成「倔強」的「強」就對了,可是顯然很少人這樣念。4.「姜斯」其實滿接近原文發音,問題是「姜」字第一聲就不對了,而且聽起來像在唸「殭屍」,更加不好。6.「約翰斯」是把美國姓Johns當作德國名Johan來翻譯也是不對的。



Allen Jones 迥斯
當代英國普普藝術家,其他中文譯名有1.瓊思、2.瓊斯、3.強斯…等至少三種。其中1.2兩種翻譯雖然頗為通行,其實發音完全不準,3.是搞錯人了,把Jones看成Johns。

Read more!

hundertwasser 怎麼翻譯

關於「如何用中文來翻譯歐美藝術家之姓名」是一門真正的學問,這門學問的好壞當然是建立在針對個別藝術家出生地的歐美各種不同語言發音之正確的把握,以及如何從現有的中文裡面如何尋找出一個恰當的字眼來翻譯的功夫;而不是隨隨便便,信筆寫來,抓到任何在你眼前出現的字(例如利用手機或電腦的中文輸入)就算翻譯完成的工作。


Hundertwasser 琿德特瓦瑟





當代奧地利建築師和畫家,作品有非常獨特的個人風格,其他中文譯名有1. 渾德特瓦瑟、2. 昏德勒瓦瑟、3. 封德爾特瓦沙、4. 亨德爾特瓦賽、5. 亨德瓦沙、6. 漢德威斯、7. 瓦沙、8. 百水…等至少八種翻譯。德語之特色在於它每個子音非常明確的發出來,因此聽德語特別感到抑揚頓挫之美,所以目前這個藝術家的名字必須用五個漢字才能完美表達,此處所列舉四個字的翻譯正好就是把 t 字漏掉了。此外 Hun 音譯為「渾、昏」固然不錯,但姓名翻譯應該文雅,故建議採用「琿」字。翻譯成「瓦沙」兩個字算是偷工減料,翻譯為「威斯」是英語發音,和原文差很大,翻譯為「百水」是德文的意譯,雖然不錯,因為 hundert 就相當於英文的 hundred 而 wasser 就是英文的 water 。但翻譯姓名應用音譯,意譯實在不足取法,否則將有大量唐突怪異,甚至好笑滑稽的名稱出現,應該避免。例如把當代著名女性雕刻家 Bourgeois (布爾姬娃) 翻譯為「中產階級」,她的先生著名的美術史學者 Goldwater (高華德) 翻譯為「金水阿」嗎(很「台」喔),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把美國前總統 Bush 翻譯成「矮樹叢」,那麼介紹「中國台北」領導人是否應翻譯為”Mr. Horse”呢?
Read more!

arthur hughes 怎麼翻譯

關於「如何用中文來翻譯歐美藝術家之姓名」是一門真正的學問,這門學問的好壞當然是建立在針對個別藝術家出生地的歐美各種不同語言發音之正確的把握,以及如何從現有的中文裡面如何尋找出一個恰當的字眼來翻譯的功夫;而不是隨隨便便,信筆寫來,抓到任何在你眼前出現的字(例如利用手機或電腦的中文輸入)就算翻譯完成的工作。


這門學問乍看也許讓人覺得雕蟲小技,或者多此一舉,其實也是一門非常嚴謹而複雜的學問喔。過去幾十年來國內學術界一直有人提倡「統一」翻譯名稱,這個看法是正確的,但是統一不能夠用強迫、也不應該用規定去達成;而是應該透過充分的討論,選擇好的翻譯來統一才可以。這個工作做起來其實非常辛苦而瑣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經年累月的努力才可能有所成就,可惜目前看來這麼有意義的工作,並不引起有心的個人、團體或機構的注意,因為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Arthur Hughes 亞瑟休斯
英國拉斐爾前派畫家,其他中文譯名有1. 休斯、2. 胡基斯…等至少兩種翻譯。因為Hughes這個英國姓很普遍,所以建議連名帶姓翻譯。英文Hughe的發音相當於注音符號ㄏㄧㄡ所標示的,但是這個音在中文稱為「有聲無字」,一般翻譯都是採用「休」字而用台語發音,其實非常接近。至於音譯為「胡基斯」則完全是憑空想像,和原文發音差很大,有點類似把德國名車Porsche翻譯成「保時捷」一樣,都是將原文「音節」做不正當的切割所造成的,也就是把hughe-s兩段錯誤的切成hu-ghe-s三段;把por-sche兩段錯誤的切成por-s-che三段。

Read more!

國父墨寶欣賞(一)

 

sun-cover sun-portrait

一九六五年適逢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紀念,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篡委員會特別出版《國父墨跡》一大冊,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很多公私信函,電報,以及更珍貴的《孫文學說》和《三民主義》的手寫原稿。我一向喜好欣賞中國各朝代文人學者墨跡,因為中山先生的書法也有很高的造詣,所以在此特別選了幾篇,陸續發表和大家分享。

孫中山先生看中國國民黨

sun-84 sun-85

釋文:

…推覆[滿清]專制創建共和,本可從此繼進實行革命黨所抱持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與夫革命方略所規定之種種建設宏模,則必能乘時一躍而登中國於富強之域,躋斯民於安樂之天下也;不圖革命初成黨人則起異議,謂予所主張者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眾口鑠金一時風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是予民國總統時之主張反不若為革命領袖時之有效而見之施行矣。此革命之建設所以無成而破壞之後國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滿州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危毒之烈較前尤甚,於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孫文學說序》,手稿收入《國父墨跡》,第84-85頁)

討論

我們從這段《孫文學說》的序文手寫原稿可以看出來,民國才一開始創立中山先生就對國民黨感到多麼痛心,其失望和慨歎躍然紙上。這段文字透露了太多值得今日生活在台灣的所有人民好好思考的事情:早在民國建國之初即可看出,國民黨對於真正的民主政治並沒有什麼認識,事實上也不怎麼熱中,完全缺乏理想性。百年前革命建國之後,國事日非,無數強盜專制(在此指「軍閥」)橫行,但這和二○○八年國民黨在台灣重新取得政權之後的種種違法亂紀,前後輝映。國民黨的腐敗本質自從民國開創以來完全沒有改變,才導致一九四九年整個大陸淪陷給共產黨。沒想到退守台灣六十年,他的腐敗根性更加變本加厲,其實也是有跡可循。孫中山先生雖然慨歎民國建國人民更加「民不聊生」,但是他應該更加沒有料到,今日國民黨能在幾乎所有媒體的高度配合操作下,顛倒是非,翻雲覆雨,欺凌百姓,巧取豪奪。台灣人民難道完全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嗎?這一次的「三合一選舉」就是檢視覺台灣人民(不是檢視「國民黨」,它已經不用我們再多做檢視覺了)是不是真能自重自覺的最後機會了,而且晚上就會分曉。

孫中山先生的悲嘆

sun-86

釋文:

溯夫吾黨革命之初心,本以救國救種為志,欲出斯民於水火之中而登之衽席之上也;今乃反令之陷水益深、蹈火益熱,與革命初衷大相違背者,此固予之德薄,無以化格同儕;予之能鮮,不足駕駁群眾有以致之也。(《孫文學說序》,手稿收入《國父墨跡》,第86頁)

討論

在這段手寫序文裡,孫中山先生坦承,雖然推翻滿清政府本來是要使人民獲得更好的生活,然而實際上卻讓他們更加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建國之後國民黨已經背叛了他們的理想,孫中山先生只好深切自責,自己沒有能力領導黨員。然而孫中山先生絕對不會想到百年之後國民黨,其劣根性變本加厲,雖然如今已經進入憲政時期,但是徒有民主政治的外表形式,其實成為一人威權統治的行政獨霸、獨裁和專制,立法院和考試院成為行政院之附庸,它們的任務就是護航;司法院成為行政院的幫兇,它的任務就是清算異己;而監察院已經淪落成傀儡了,它的任務是諂媚奉承。

Read more!

三個女人的故事

根據希臘神話,巴利斯(Paris)是古代希臘一個小國特洛依(Troy)國王蒲力安(Priam)的兒子。他媽媽在生他之前曾經做夢,這個小孩將來長大會給國家帶來大的戰爭災難,所以在先知的指導下,媽媽在生下巴利斯之後便把它交給牧羊人收養,其實是囑咐要將它棄置於伊達(Ida)山的荒野任其死亡。不過這個嬰孩命大並沒有死,最後還是被牧羊人把它帶回去養大成人。



故事轉到奧林帕斯山上諸神的一場結婚盛宴,由於「爭端之女神」(goddess of strife)埃麗絲(Eris)並未受到邀請,氣憤之下前來鬧場。她在眾神面前丟出一個金色的蘋果,上面刻有「獻給最美麗的女人」這些字。於是會場中就有三位女神,當仁不讓站出來聲稱自己就是那個「最美麗的女人」。她們是天后希拉(Hera, Juno),狩獵女神黛安娜(Diana, Athena, Minerva)和愛神維納斯(Venus, Aphrodite)。當然了,在三個不部分軒輊的美女之前,天神宙斯(Zeus, Jupiter)哪敢作主,於是信使之神麥丘里(Mercury, Hermes)就向他建議,不如請牧羊人巴利斯來做選擇。





場景轉到人間的伊達山上,雖然信使神把三位美女都帶到巴利斯的面前,可是緊接著就出現了相當嚴重「賄選」情況。其實,「賄選」的故事六十年來台灣人民早已司空見慣,甚至「受賄」而樂此不疲,才真可悲呢。最近這一陣子在台灣,雖然法務部長大張旗鼓到處旅行,像歐巴桑般的向過路人散發「反賄選」的扇子(這樣的行動看起來簡直像是小孩子辦「家家酒」或電視台錄製外場的「電視綜藝節目」,看來簡直可笑極了;好處是可以報銷很多經費),但是在參加競選的政客和政黨來說,最簡單的「信條」就是「不買票,不會選」而不是「不買票,不賄選」。


言歸正傳:天后答應巴利斯,如果把票投給她,她要送給他土地和財富;狩獵女神答應巴利斯,如果把票投給她,她要送給他戰場上的勝利;愛神則答應巴利斯,如果把票投給她,她要送給他女人和愛情。果然是愛神最會買票,她不但打動了巴利斯的心,而且還鼓勵他選擇一個有夫之婦,斯巴達(Sparta)國王密尼勞斯(Menelaus)的王后海倫(Helen)!這當然是一個非常要命的、錯誤的、愚蠢的選擇,就好像台灣人民選擇了詐騙集團的「633」一樣!最後當然就是一場大災難:國破家亡!這個故事的最後一段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木馬屠城」特洛依戰爭了。巴利斯本人也在作戰中受傷後逃回家鄉,哀求懂得醫術的妻子河神之女兒伊娜妮(Oenone)幫他治療,但是被傷心的後者拒絕,最後只好又回到特洛依,罪有應得,客死他鄉。


以上這段故事在西洋美術史裡面是非常受到藝術家喜愛的題材,它的標題就是The Judgment of Paris。因為我已經把故事告訴大家了,所以也應該知道正確的翻譯是「巴利斯的評審」,亦即從三個美麗的女人當中選出最美麗的那一個。為了這幅畫我調閱了我自己手邊所有的中文美術出版品數十本,詳加比對之後居然發現翻譯名稱非常混亂,錯誤的更不在少數。歸納結果約有下列數種,我也順便在此稍作分析:


1. 有人把它翻譯成「巴里斯的裁判」還可以,但是「裁判」一詞通常比較是用在體育競賽,特別是球類比賽,那是有關力氣、速度和技巧的競賽。至於有關美和藝術方面的競賽,應該用「評審」比較恰當。
2. 也有人把它翻譯成「巴里斯的判決」,就比較差了。因為「判決」是司法用語,只要是針對有沒有犯罪的問題,和「美不美」無關。當然了,就這個故事而言,因為三個美女都「賄選」,因此都是有罪的。不過諷刺的是如果「巴里斯的判決」是判決三位美女有罪,其實巴利斯本人正好是「賄選」的對象,自己也「受賄」了,當然也是個罪犯,由他來判決豈非可笑!可是這樣的事情在真實人間可能還真不少喔!
3. 更離譜的是翻譯為「巴里的審判」,不但「審判」這個詞是錯誤的,連「巴里」這個名字的音譯也不準確,S是要發音的。
4. 最最離譜的翻譯是「巴黎審判」!讓人聯想到二次大戰後在德國舉行的「紐倫堡大審」!在這個例子裡,不但「審判」這個詞是錯誤的,連特洛依王子的名字巴利斯也被莫名奇妙改為法國的城市巴黎,太扯了吧?
5. 非常可惜,我沒有在任何中文出版品發現符合最正確翻譯的「巴利斯的評審」。
以上分析,請愛好西洋美術的讀者在閱讀中文出版品的時候多加注意。

「巴利斯的評審」談到的是關於三個女神的故事,我下面接著也來談談另外三個女人的故事,不是在古代希臘,而是現代台灣。這些故事也是跟「法官判決」有關的。其實很久以前就想寫了,但是因為我寫作的速度很慢,所以拖到現在,已經不具新聞時效性了。不過因為在這三個案子裡法官的判決實在太「驚」采、太「謬」了,所以值得一再回味。第一個案子:報載,有一個男人被控向一名女性猥褻,結果被非常精通「性心理學」的法官判為「無罪」,理由是該女性被猥褻時,所撫摸之處為大腿內側,法官說「大腿內側並非性感帶」,不會造成性衝動,所以被告無罪!第二個案子:據報載,有一個男人被控在百貨公司搶購時段,乘著人潮擁擠向一名女性猥褻,結果被同樣也是精於「性心理學」而且特別注意「時間」因素的另一位法官判為「無罪」,理由是該女性被猥褻時,她的乳房被被告撫摸的時間並沒有超過二十秒,而法官說「二十秒的時間太短」,還不會造成性衝動,所以被告無罪!第三個案:據報載,有一名父親長年性侵他的女兒,因為證據確鑿所以被判有罪,但是判刑很輕,理由根據法官的說法是「因為這名父親過去性侵女兒的次數非常頻繁,後來次數已經慢慢減少,應該是有悔過之意思,所以從輕量刑」!
這樣的判決對於喜歡或有意對女性做性侵犯的男性而言,無疑是很大的鼓舞作用。而且這些法官的判決將成為他們最好的「行動準則」,只要記住,性侵犯的時候要撫摸大腿內側,因為那裡不是性感帶,即使被抓到也不會被判有罪;或者如果比較喜歡「襲胸」的話,最好不要超過二十秒鐘,因為超過二十秒會引起性衝動了。最划算的是「襲胸十九秒」,在最後一秒鐘放手,十足夠本,因此從事性侵犯時最好隨身攜帶馬錶。而如果是針對同一女子連續強迫性行為的話,要記住頻率越來越少,保護自己免於被從重量刑的權益喔!但是對於所有女性,所有可能被害的女性而言,這算是哪門子判決啊!
第四個案例,受害者不是女人而是女生,而且是個小女生,當初受害時年紀才不過五歲。整個案子一再重審,到了最後第七審的時候前後已經是十三年無情的歲月過去,可憐的受害人已經從五歲小孩變成十八歲姑娘。但是因為當初被性侵害時(據說兇手是用竹竿猛插受害人下體),已經造成身體其他內臟嚴重受傷,所以最後只留下一個非常脆弱而且發育不完全的身體,並且不幸於今年過世,離開這個殘酷的人間回到了天國。然而令人非常震驚的是拖了十三年的第七審的判決結果就在這個時候出爐,而它的結論居然是「嫌犯無罪」,理由是「罪證不足:因為在所謂的凶器上並沒有採到嫌犯指紋,而且嫌犯也通過測謊」…。雖然被害人的家屬早已泣不成聲,說「這個時候再來談什麼有罪、無罪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聽了令人不勝唏噓。即使如此,我們不禁懷疑(難道要敬佩嗎?)法官判案如此看重技術性的問題。因為犯罪現場早在當時就已經受到破壞,唯一的證據是受害的小女孩的指認。然而當我們看到電視轉播犯罪現場,在那偏僻的山上看來到處都是竹子,要隨便找一根沒有指紋的竹竿當作證物還不簡單嗎?更何況壞人作案也有不留指紋或事後把指紋擦掉的可能性?至於測謊,應該也不是那麼可靠的工具,如果有人就是心理非常鎮定,難道就可以排除犯罪了嗎?
我們倒不是說非要認定嫌犯就是罪犯不可,我們只是質疑判決無罪的理由完全站在「因為在所謂的凶器上沒有採到嫌犯指紋,而且嫌犯也通過測謊」,實在無法讓人信服。有人就問了,如果被害人是某位政客、官僚或大企業家、大人物的小孩,這個案子會拖這麼久,而且會有今天這樣的判決嗎?

Read more!

批判式閱讀的訓練

人文科學(包括美術史)研究的重要過程就是大量的文獻閱讀。閱讀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做筆記。傳統學術研究的學習裡,關於如何做筆記其實還有許多值得學習的技巧和要領。不過因為電子數位科技的發達,傳統手寫的筆記已經逐漸被影印、掃描甚至文字檔案之間的剪剪貼貼所取代了。然而傳統筆記在文句抄寫的過程中,邊看、邊唸、邊寫(有時候可能也邊想),書本的思想在不知不覺當中也在我們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好處都不是影印、掃描和電腦文書處理的剪貼所能提供的。我從大學時期開始便大量閱讀課外書籍,畢業後更在每次閱讀的同時勤奮抄寫筆記和閱讀感想,在一九七○年代留下了好幾本這樣的筆記本。



一九八○年代中到美國進修研究之後,我仍然大量閱讀和作筆記,也留下了厚厚的好幾個三孔文件夾的筆記。




十年後我從美國回來台灣教書,為了準備功課仍然繼續大量閱讀。但是我現在閱讀的時候就不再做筆記了,而是在書本上直接做「眉批」,有時候寫的密密麻麻。


不論是「作筆記」或者「寫眉批」都是所謂「批判式閱讀」的重要訓練。上課時研究生對於我書本上的眉批都很有興趣,可惜因為我在看書的時候一向都會有很多意見,所以都是以「奮筆急書」的方式記下來的,字跡非常潦草。可是我答應我的學生總有一天我一定會把這些筆記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的。其實,我希望所有有志從事學術研究的人,都能養成隨時作筆記或寫眉批的習慣。看書當然是邊看邊記了,即使聽老師講課、聽人家演講也要訓練出隨時記下要點和(更重要的)記下自己的評語。這樣的訓練做得紮實了,就不會每次只要輪到要寫作所謂的「論文」就變成整篇鸚鵡學語、人云亦云的文抄公式的「讀書報告」了,完全沒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批判式閱讀可以從小就開始訓練,我常跟學生說:「小學生小批判,中學生中批判,大學生大批判,而研究生我們就要求會做紮紮實實的研究批判了」。
Read more!

西洋美術史重要人名和術語翻譯之研究(二)

本研究是就最近幾十年來國內有關西洋美術史之翻譯,就其中有關重要人名和術語之翻譯做深入的討論和批評,除了傳播正確知識之外,也釐清造成一般人誤解的錯誤資訊,最後提出我個人的建議。希望這樣的研究能對所有的藝術愛好者、相關科系各級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有所幫助。這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應該沒有人會願意做的,更不用說完全沒有任何贊助。不過做為退休生活的努力工作項目之一,自己歡喜就好。第一步的工作為蒐集整理已經出版之相關書籍或文章。第二步是將所有出現的人名和術語分成四個時代來加以討論,這四個階段是:

一. 從史前時期到中世紀
二. 從文藝復興到浪漫時期
三. 從印象派到第二次歐戰
四. 從第二次歐戰戰後到當今

敬請期待!


以下為第一階段第二次的資料蒐集,所整理是我早期的美術史翻譯十八篇,清單如下
1982〈舊石器時代的藝術〉(John Waechter),雄獅圖書公司
〈古代近東藝術〉(David Oates),雄獅圖書公司
〈埃及藝術〉(John Harris),雄獅圖書公司
〈希臘藝術〉(Frank Sear),雄獅圖書公司
〈羅馬時代的藝術〉(Frank Sear),雄獅圖書公司
〈早期基督教及拜占庭的藝術〉(Robin Cormack),雄獅圖書公司
〈羅馬式的藝術〉(John Higgitt),雄獅圖書公司
〈哥德式藝術〉(Joanna Cannon),雄獅圖書公司
〈義大利的文藝復興〉(Maira Shirley),雄獅圖書公司
〈十五、十六世紀義大利以外的歐洲藝術〉(Marguerite Kay)
〈巴洛克藝術〉(ASJ Bean),雄獅圖書公司
〈洛可可藝術〉(JM Gash),雄獅圖書公司
〈新古典主義〉(Philip Bordes),雄獅圖書公司
〈浪漫主義〉(John Gage),雄獅圖書公司
〈寫實主義〉(John Gage),雄獅圖書公司
〈印象主義〉(John Gage),雄獅圖書公司
〈二十世紀進步中的藝術〉(Christopher Green),雄獅圖書公司
〈美國的藝術〉(Philip Beam),雄獅圖書公司


後來我發現,當這十幾篇文章被收入第一版的《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的時候,我原來採用的藝術家姓名和專門術語翻譯有些部分已經被編輯部改為符合他們決定的譯名,所以有些實際上並非我原來的翻譯。
因為這個譯名對照表目前已經做到40多頁超過1000條了,不適合-應該也不需要-放在部落格,太佔空間。所以還是請大家期待將來的分類討論吧。

Read more!

西洋美術史重要人名和術語翻譯之研究(一)

本研究是就最近幾十年來國內有關西洋美術史之翻譯,就其中有關重要人名和術語之翻譯做深入的討論和批評,除了傳播正確知識之外,也釐清造成一般人誤解的錯誤資訊,最後提出我個人的建議。希望這樣的研究能對所有的藝術愛好者、相關科系各級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有所幫助。這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應該沒有人會願意做的,更不用說完全沒有任何贊助。不過做為退休生活的努力工作項目之一,自己歡喜就好。第一步的工作為蒐集整理已經出版之相關書籍或文章。第二步是將所有出現的人名和術語分成四個時代來加以討論,這四個階段是:
一. 從史前時期到中世紀
二. 從文藝復興到浪漫時期
三. 從印象派到第二次歐戰
四. 從第二次歐戰戰後到當今

敬請期待 !!!

以下為第一階段第一次的資料蒐集,所整理是我自己本人的早期翻譯和著作九種,清單如下
1971《超現實主義的藝術》(S.Alexandrian),大陸書店出版
1972《現代繪畫史》(H.Read),大陸書店出版
《現代雕塑史》(H.Read),大陸書店出版
《印象主義》(P.Pool),大陸書店出版
1973《印象派畫家》(F.Mathey),大陸書店出版
《野獸派》(JEMuller),大陸書店出版
1974《二次大戰後的視覺藝術》(E.Lucie-Smith),大陸書店出版
1978《浪漫時期的藝術》(M.Brion),志文出版社出版
1979《西洋美術史綱要》,雄獅圖書出版



Read more!

杜象重要作品中文翻譯 (四)

這份資料主要是根據我自己手上現有的十來本中文藝術類書籍整理出來的,其中杜象的專書只有四本,包括兩個版本的《杜象訪談錄》(張心龍的台灣版和王瑞芸的中國版),另外是吳瑪俐的Taschen版《杜象》中文翻譯本和曾長生的《杜象》。其他則是一般藝術書籍但是以現代藝術為主。期刊方面我手上雖然有好幾百本,但是要一本一本去檢查有沒有和杜象相關的訊息,因為工程浩大暫時不做。而目前如果我們從Google的入口網站打關鍵字「杜象」來搜尋,大約可以找到26,300多條訊息。不過利用網路的訊息來獲取知識,需要有很大的耐性,而且真正有用的訊息也往往只佔很小的比例。我自己的試驗是:花了兩、三個多小時巡視了50多頁的條文目錄也打開了五百多條訊息來閱讀,結果發現只能採用其中的五、六條。
本文全文安排的方式為首先是把杜象重要作品按照年代先後順序排列,其中包括我個人建議的中文譯名以及英文和法文的標題,再來是國內常見的各家中文譯名,最後是我個人對於這些中文翻譯的討論,這份資料雖然不能說是涵蓋了所有目前國內有關杜象的中文介紹,但我們至少可以從這裡「窺見其一斑」。總之資料的蒐集固然重要,我們對於這些資料的討論應該是更加有幫助的。本文所引用的文獻全部列在文末,以供查證。引文和引用文獻全部按照發表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1923 有漩渦圖案的圓盤
Discs with spirals
Disques avec spirals


(吳1998) 螺旋板
(曾2001) 有漩渦的圓盤


短評:

前面已經提到做好翻譯的訣竅之一就是好好看作品,很顯然的曾(2001)有做到這點,吳(1998)似乎沒有。重點是它們是像傳統黑膠唱片那樣的圓形板,轉動之後杜象要用自己拍攝的電影紀錄下來。








1923 蒙特卡羅輪盤賭場的債券
Monte Carlo Bond
Obligations pour la roulette de Monte-Carlo
(吳1998) 蒙特卡羅輪盤賭場的債券
(王2001) 蒙特卡洛的(賭博)規則
(曾2001) 蒙地卡羅債券

短評:

這張債券是杜象精心製作、手工打造的作品,但也是真正道地的、如假包換的「債券」而且有人真正買去用了。根據杜象自己的說法,賣了這些債券,他自己和買的人結果都沒有賺錢,不過是好玩一場。可是如果站在後現代藝術商業化的觀點來看,當初花區區一點錢買了他的債券的人,用投資的眼光來看,現在當然是大賺了。關於作品標題的翻譯,使用債券當然有它的「規則」但是「規則」並不是作品的標題,因此王(2001)的翻譯是不恰當的。







1925 旋轉半球體
Rotary Demisphere
Rotative demi-sphère


短評:

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看到歐美學者有關這件作品的討論,中文介紹也付諸闕如,至於它上面的謎語更沒有人去討論它或翻譯它了。這些謎語,每一個單字都是有意義的,可是湊成一句話就無法理解,沒有意義了。當這些謎語般的句子唸起來只有剩下聲音的時候,是否會讓人有好像在唸秘密咒語的聯想呢?甚至讓人懷疑,杜象是不是其實正有此意呢?









1926 影電電影
Anemic Cinema
(張1986) 貧血電影
(吳1988) 貧血電影
(吳1988) 貧血的電影
短評:

杜象的作品每每需要用大量的手工和時間去做才能完成,其實他的創作非常類似中世紀的工匠,他自己也蠻強調的,可惜歐美的評論家幾乎沒有人來談這一塊。即使這件所謂的電影也是標準的「手工製作」的,因為它是用一台很爛的破機器一格一格拍攝的,非常辛苦所幸只有幾分鐘的長度。所以我建議可以把Anemic Cinema翻譯成「非電影」,因為雖然Anemic這個字其實就是由Cinema的同樣字母反過來寫的,但是它畢竟不是Cinema,也正因這樣如果我們把它翻譯成「影電電影」就保留了杜象原本的文字遊戲,應該也是蠻好的。至於所謂「貧血」可能依賴查閱英文字典anemic一字而來,並不是考察作品的內涵,應該也不是杜象的本意吧。



1927 拉瑞路門牌11號
Door: 11 Rue Larrey
Porte: 11 Rue Larrey
(曾2001) 門:賴瑞街115號


短評:

其實曾(2001)還是值得稱讚的,因為在所有介紹杜象的中文出版品裡,看來似乎只有他提到這件作品;不過門牌明明是11號為什麼中文翻譯變成115號?應該只是沒有做好校對的緣故吧。




1934 新娘被她的單身漢們剝光了,甚至 (綠盒子)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 Bachelors, Even (The Green Box)
La mariée mise à nu par ses célibatarires, même (Boîte verte)
(曾2001) 綠盒子
短評:

這件作品似乎也只有看到曾(2001)的介紹,不過他只有寫出作品的「綽號」並沒有把完整的標題翻譯出來,它的標題其實和前述「大玻璃」(1915-23)是完全一樣的。



1935 旋轉浮雕(視覺唱片)
Rotoreliefs (Optical Discs)
Rotoreliefs (disques optiques)
(賴1988) 浮雕轉盤
(王2001) 旋轉(視覺唱片)
(曾2001) 旋轉浮雕
短評:

這件作品各家的中文翻譯都有對錯,優劣互見。其實只有當你知道作品的真正內容時才有可能會做出正確的翻譯。杜象的這些畫有圖案的圓盤本來就是放在傳統黑膠唱片機器上播放的,不過它們不是讓你用聽的而是用看的,因此王(2001)翻成「視覺唱片」是正確的;至於rotoreliefs這個字一看就知道是由rotary和relief組合而成的,所以應該翻譯為「旋轉浮雕」,王(2001)只有寫「旋轉」或賴(1988)只有寫「浮雕」都是不完整的。為什麼是旋轉浮雕呢,奧妙就在杜象的設計,原來那些平面的圖案放在唱機上面插電轉動之後產生了真正浮雕的視覺效果喔。





1936 脈動的心
Fluttering Hearts for Cahiers d’Art
(曾2001) 飛翔的心


短評:

雖然杜象號稱是「現代藝術之父」,他的影響有多麼深遠,其實他還有很多作品幾乎都沒有被所謂的杜象的專家學者們好好討論過呢,包括這一件。歐美學者都很少討論了,中文介紹幾乎沒有也就不足為怪了。Flutter是指心臟跳動所產生的脈搏規則的震動的意思,不知為何曾(2001)將它翻譯成「飛翔」?我們無法猜想他的想像力是如何運作的。


1938 1200個煤炭布袋
1200 Bags
(張1986) 1200個無煤的煤袋


短評:

這是杜象接受一九三八年巴黎所舉行的「國際超現實主義大展」主辦單位委託所設計的展覽場。我們現在覺得好笑,當初不論是達達派或超現實派的很多大型國際美展,承辦單位都喜歡找杜象來幫他們設計和佈置展覽場地,半個世紀之後所謂的「裝置藝術」大行其道,我們現在終於明白其實當初杜象一方面替別人佈置場地,其實一方面也是在為自己的做作品呢。



1938 穿衣服的模特兒
Mannequine on the Rue Surrealiste Exhibition


短評:

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在介紹杜象的任何中文出版品裡看到這件作品,其實歐美所謂的杜象專家似乎也沒有在討論杜象的時候特別提到這件作品,也許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件作品屬於超現實主義所以不會在討論達達主義的時候討論它吧,果真如此那也算是很狹隘吧。的確,這件作品是杜象參加一九三八年巴黎所舉行的「國際超現實主義大展」所提供的作品,我早在三、四十年前就介紹過了(參閱Sarane Alexandrian 原著.李長俊翻譯,《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台北大陸書店一九七一年出版,第151-53頁)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閱。



1941 手提箱內的盒子
The Box in a Valise
Boîte en valise
(黃1982) 小手提箱
(張1986) 手提箱內的盒子
(吳1988) 旅行包內的箱子
(賴1988) 手提箱中之盒
(吳1998) 箱子裡的盒子
(王2001) 手提的盒子
(曾2001) 手提箱中之盒
(謝2004) 手提箱中之盒

短評:

這件作品的中文翻譯雖然大同小異卻也算是五花八門。各家都有對錯,優劣互見。我們可以先確定幾件事:1. valise是手提箱而box或boite則是盒子;2. 手提箱比盒子大,所以3. 杜象把比較小的盒子放在比較大的手提箱裡面,提著它來回於歐洲和美國之間。盒子裡面裝的是到那個時候為止,杜象所有作品的「迷你」版複製品。當瞭解了這個背景之後再來看中文翻譯我們就會發現黃(1982)的翻譯,盒子不見了;王(2001)的翻譯,箱子不見了;吳(1988)的翻譯,盒子也不見了不過卻出現了一個「旅行包」!這個旅行包顯然比箱子還大,而且把後者裝在它裡面,不過,杜象的這件作品並沒有所謂的「旅行包」這個東西。



1942 一英哩的線
Mile of Sring
(張1986) 十六英里之繩


短評:

歐戰期間一個從事於「解放法國」之民間組織在紐約舉辦了一個超現實主義展覽,也委託杜象設計展覽場地,結果他就去買了十六英里長的細繩來佈置,不過最後只用了一英哩,而且後來場地還因為繩子摩擦走火,造成小小的有驚無險的意外。有如前述的1200個煤炭布袋,現在一般學者也都終於認識到這個場地佈置其實也是杜象的裝置藝術作品,而不是為了別人而做的場地佈置。因為最後使用的長度是一英哩,所以一般的英文標題也都是Mile of String,不知道張(1986)的十六英里根據的是什麼?

1942 模仿德魯渥的作品
In the Manner of Delvaux
À la manière de Delvaux


短評:

這件作品我們似乎也不曾在國內的中文介紹裡面看過,其實國外的介紹也非常少,接近沒有。所以如果說,截至目前為止國際學術圈對杜象的研究其實還有很多遺漏或缺失,並非過言。







引用文獻 (按出版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黃才郎等編譯(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
張心龍譯(1986).《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88).《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藝術家。
賴明珠等編(1988).《達達的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
吳秀梅等譯(1988).《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台灣大英百科。
張心龍(1990).《都是杜象惹的禍》;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91).《物體藝術》;台北:遠流。
何恭上(1994).《近代西洋繪畫》;台北:藝術圖書。
呂清夫(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傑出。
吳瑪俐譯(1998).《杜象》;科隆:塔森。
王文融譯(1998).《世界藝術史》;台北:聯經。
曾長生(2001).《杜象—現代藝術守護神》;台北:藝術家。
王瑞芸譯(2001).《杜尚訪談錄》;廣西:師範大學。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
楊松峰譯(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
謝明錩(2004).《看懂世界名畫》;台北:爾雅。
風之藝廊.〈杜象作品賞析〉tw.myblog.yahoo.com
林素惠.〈杜象細微體的觀念和媒體藝術〉yageofoundation.or
唐曉蘭.〈杜象與觀念藝術〉lib.hcu.edu.tw
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vr.theatre.ntu.edu.tw
視覺素養學習網.vr.theatre.ntu.edu.tw
林萬福.建築攝影後現代論評blog.sina.com.tw/lingys
Mialiu部落格.〈她有一個大屁股〉blog.xuite.net/tabqweliu
陳慶坤部落格o2u.org.tw/cck001/modules/weblog
Read more!

身體的裝飾

直接引述:

在原始民族間,身體裝飾是真含有實際意義的—第一,是做吸引的工具;第二,是叫人懼怕的工具。無論那一種都不是無足輕重的贅物,而是一種最不可少的以及最有效的生存競爭的武器…。大多數的裝飾都是同時兼具雙重目的的。(Grosse, 《藝術的起源》,110)

短評:

從幾萬年前的原始民族到二十一世紀的後現代人類社會,衣服的這兩個功能基本上還是沒有變的。關於用衣服來作為吸引,特別是兩性間的吸引應該不需要再多做討論了;關於令人懼怕,我們現在不用把它想像成生命遭受威脅的那種懼怕,而把它想像成是一種「震攝」和「臣服」就比較容易了解。
例如:如果有人身上穿的是Hangten的T恤,而旁邊的朋友穿的是企鵝牌或鱷魚牌的T恤,前者一下就被打敗了,這也就是原始人和動物自然界的「震攝」作用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工商版,也就是所謂的以「象徵符號」的價值來取代武器或武力來讓對方懼怕的意思。同樣的,如果有人手上戴的是路邊攤200元買的手錶,而他的朋友戴的是幾十萬元的勞力士蠔錶,站在一起前者就會覺得自己矮了一大節,事實上前者也會避免和後者站在一起的,而後者也比較會選擇去參加人人都戴昂貴機械腕錶的Party。這樣說絕對不是誇大其詞,因為這已經不是「品味」的問題,而是「氣勢」的問題。一個人就算品味再高,除非他也非常有錢(而且也捨得花錢),可能會發現當他去逛高級名牌精品店時,專櫃小姐並不是用很熱情的眼光來歡迎他,而是瞪大眼睛去注視他、打量他,心理一面想,「這個人進來幹什麼?」真的,其差別就在於「氣勢」,名牌精品店小姐最會看進門的顧客有沒有足夠的「氣勢」了。同樣的道理,一個氣勢不夠的人就算他手上戴了一只真正的Panerei機械錶,人家也會懷疑他是在路邊地攤買的;反之有些很有錢的貴婦,據說她們平常逛街的時候都是拿假的名牌皮包出門,但是人人照樣讚不絕口,問她們「真的名牌皮包在那裡呢?」,她們說:「鎖在保險櫃裡面!」用服飾以震攝其他人對手,從原始時代到二十一世紀的後現代,原理原則都是一樣的,不過我們這個時代的版本更加複雜也更加微妙就是了。
Read more!

藝術圈

直接引述:
[在美國]視覺藝術有其他領域如文學或音樂所沒有的,好幾百種期刊長期為藝術家做吹噓和捧場的工作。此外還有好幾十家出版社為二流藝術家的作品出版最豪華版的畫冊。在此同時藝術大學院校每年為我們製造了三萬五千名準藝術家;在美國全國幾乎每隔一個禮拜就有一個新的美術館誕生;每年有四千萬名藝術愛好者到這些美術館參觀;而在這當中,還有由畫廊、藝術法律顧問、藝術評論家、美術史家、修復專家和拍賣公司所組成的馬戲團作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表演,而這一切他們用一個無與倫比堂黃的名詞來稱呼它:「藝術圈」。 (James Gardner, Culture or Trash,2.)
短評:
這樣的指控不無道理,但是文筆犀利到了過火的程度。 Read more!

藝術與生活

直接引述:
在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藝術之所以偉大並不是在於它被像宮殿般的美術館所收藏,或被[一般收藏家所]購買和擁有。藝術之所以偉大只因為它的精神進入了一般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不是身外之物而是每一個人生活當中最重要的元素。(Robert Henri quoted in Barbara Rose, American Art, 5.)
短評:
這段話是美國早期現代畫家羅勃亨利所說的,原文出自Margery A.Ryerson ed. The Art Spirit(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60), p. 130,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看出來很具體的事證,但是感覺上應該是很令人感動,值得引述的好句吧。 Read more!

藝術家自視為工人

直接引述:
[在二十世紀初期]不少成功的美國藝術家例如Robert Henri, John Marin, Stuart Davis,和Daivd Smith等人都認為藝術家基本上是個工人,只不過製造藝術是所有工作當中最高尚的一種。從這個立場來看,藝術家自然很容易把自己當做工人,而工人們強烈的自由的、社會主義的,以及無政府的傾向自然就成為美國許多藝術家的政治思考特色所在。//從一開始的時候,美國最優秀的藝術家一直都是美國政治甚至是美國一般文化最毫不留情面的批評者。在二十世紀初期,這樣的批評最後總是帶有樂觀積極的成分;因為人們相信如果清教徒的傳統的壓力和束縛能夠被解放的話,那麼「藝術的精神」就自然能夠成長興盛,從而界定並且擴展了人們的知性和感性。(Barbara Rose, American Art, 4-5.)

短評:
這樣的精神內涵似乎從一開始就很少在台灣的藝術創作裡面出現過。早期的台灣現代藝術基本上呈現的是在藝術家在外國沙龍中揚眉吐氣的個人成就,而且幾乎把藝術的功能和目的完全侷限在視覺對象的「描繪」上面。這種狹隘的藝術觀也在相當的程度上限制了台灣現代藝術的創作和禁痼了台灣的藝術教育有一段好長的時間。雖然後來隨著社會的開放進步,藝術思想觀念的介紹也逐漸擴展,但是很可惜的一般論者似乎比較崇尚形式主義而明顯地認為題材和內容是不重要的。直到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左右,台灣藝術大體說來幾乎一直很少「反映」或「反應」社會現象的,更不用說能提出什麼政治觀察或社會批判。記得在台灣社會混亂的時候,我們所聽到的卻是最虛弱、最疲軟的「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的藝術論調。不要說完全缺乏諸如上述美國早期藝術家以社會的改造和人民精神的解放為職志,甚至也達不到一千多年以前唐朝的張彥遠所主張的:「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的氣慨,只是一味的形象描繪。
Read more!

杜象重要作品中文翻譯 (三)

這份資料主要是根據我自己手上現有的十來本中文藝術類書籍整理出來的,其中杜象的專書只有四本,包括兩個版本的《杜象訪談錄》(張心龍的台灣版和王瑞芸的中國版),另外是吳瑪俐的Taschen版《杜象》中文翻譯本和曾長生的《杜象》。其他則是一般藝術書籍但是以現代藝術為主。期刊方面我手上雖然有好幾百本,但是要一本一本去檢查有沒有和杜象相關的訊息,因為工程浩大暫時不做。而目前如果我們從Google的入口網站打關鍵字「杜象」來搜尋,大約可以找到26,300多條訊息。不過利用網路的訊息來獲取知識,需要有很大的耐性,而且真正有用的訊息也往往只佔很小的比例。我自己的試驗是:花了兩、三個多小時巡視了50多頁的條文目錄也打開了五百多條訊息來閱讀,結果發現只能採用其中的五、六條。本文全文安排的方式為首先是把杜象重要作品按照年代先後順序排列,其中包括我個人建議的中文譯名以及英文和法文的標題,再來是國內常見的各家中文譯名,最後是我個人對於這些中文翻譯的討論,這份資料雖然不能說是涵蓋了所有目前國內有關杜象的中文介紹,但我們至少可以從這裡「窺見其一斑」。總之資料的蒐集固然重要,我們對於這些資料的討論應該是更加有幫助的。本文所引用的文獻全部列在文末,以供查證。引文和引用文獻全部按照發表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1918 (從玻璃的另外一面)用一隻眼睛來看,靠近著看,差不多要看一個小時

To Be Looked at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ass) with One Eye, Close to, for Almost an Hour
A regarder (l’autre côté e du verre) d’un oeil de près pendant presque une heure

(張1986) 應該用一隻眼睛來看,靠近仔細盯著看,差不多  一個小時
(曾2001) 約一小時視覺所見(玻璃裡側)

短評:這件作品張(1986)譯為「應該…」,其實原文並沒有「應該」的語氣,而且他也把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ass這些英文通通省略沒有翻譯,所以工作並不算完成。曾(2001)的翻譯則闕漏更多,不過他卻沒有忘記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ass這幾個字,所以也算是加分。

1918 剃髮
Tonsure
(王2001) 杜象約新髮型
短評:首先,如果把tonsure翻譯成「新髮型」,那麼感覺上就會讓人覺得比較像是日常生活的一個事件,而不是一件作品。此外,男生剪頭髮英文叫做hair cut,而tonsure這個字指的比較屬於是一種宗教的儀式,所以應該譯為「剃髮」比較接近原意。

1919 不快樂的現成物
Unhappy Readymade
Readymade malheureux
(張1986) 不快樂的現成品
(吳1998) 不幸的現成物
(王2001) 不幸的現成品
(曾2001) 不愉快的現成物
短評:首先,如我前面已經說明過的,把readymades翻成「現成物」而比翻成「現成品」基本上比較貼近杜象的原意。此外,「不快樂」似乎也比「不幸」貼近原意,何況「不幸」這兩個字聽起來蠻嚴重的。正如同有人很喜歡把英文的unfortunately翻譯成「不幸的」顯然也有些過於「言重」,其實它往往只表示「可惜」的意思而已。


1919 巴黎的空氣
Air of Paris
Air de Paris
(張1986) 巴黎的空氣
(賴1988) 巴黎之氣
(吳1998) 巴黎的空氣
(王2001) 巴黎的空氣
(曾2001) 巴黎的空氣
短評:這個作品的標題翻成「巴黎的空氣」就行了,既簡單又明白,不知道為什麼曾(2001)要將它翻成「巴黎之氣」?徒然增加很多「歧意」,讓讀者感到困惑?因為事實上,「氣」這個字的內容涵義太豐富了,應該是不能隨便亂用的。凡是對玄學、靈學或道學等所謂的神秘主義有所涉獵的人就知道了。

1919 給燦克的支票
Tzanck Cheeck
(張1986) 倉克的支票
短評:這是杜象親自精心製作,以假亂真的一張「手繪」支票,作為給他的牙科醫生燦克的醫療費。他接受了,事實上也賺到了!


1919 L.H.O.O.Q.
L.H.O.O.Q.
(張1986) L.H.O.O.Q.
(吳1998) L.H.O.O.Q.
(曾2001) L.H.O.O.Q.
(黃2002) L.H.O.O.Q.
(謝2004) L.H.O.O.Q.
(web) 長頭鬍鬚的蒙娜麗莎
(Mialiu) 她有一個大屁股 Gabrielle Buffet ella a chaud au cul 1945 View
短評:這件作品的標題應該是不用翻譯的,事實上我們也看到大部分人都沒有翻譯,這是正確的。上列這則Web資訊「長頭鬍鬚的蒙娜麗莎」其實不能算是原作標題的翻譯,而是作品內容的說明。此外用「長頭鬍鬚」來形容也讓人覺得怪怪的,因為通常我們只會說「長頭秀髮」或「滿臉鬍鬚」,這樣的形容位置才算正確。另外一則網路資訊,Mialiu的翻譯為「她有一個大屁股」,表示譯者可能聽過有關杜象這件作品的一些故事。不過,也許是因為輾轉聽來經過好幾手,或者只是道聽塗說所以這裡的資訊還是錯誤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人問杜象這個作品的標題怎麼唸?他的回答是說「就用發音學的方法去唸」。其實杜象的回答算是蠻籠統的,可是他的朋友Gabriell Buffet就在一九四五年出版的View這本雜誌上寫了一篇文章認為杜象這件作品的標題應該把字母一個個用法語發音的方式把它唸出來:elle ach au au qu,可是她又說,其要領是要很快地唸,所以就會變成elle a chaud au cul這樣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她有一個紅騷屁股」!雖然Buffet女士的詮釋有很高的「一廂請願」的成分,可是顯然很受到佛洛依德派的學者們的歡迎,因為如此一來他們又可以在杜象的「情慾變態」或「憎恨女性」這些議題上面大作文章了。

1920 旋轉的玻璃片 (精密光學)
Rotary Glass Plates -Precision Opitics
Rotative plaque verre – Optique de precision
(何1994) 回轉板(正確的視覺)
(吳1998) 旋轉的玻璃盤
(王2001) 旋轉浮雕
(曾2001) 旋轉的玻璃(正確視覺)
(謝2004) 旋轉的玻璃
短評:這件作品標題的中文翻譯看來蠻多樣化,可惜目前看來沒有一個是完全正確的。首先必須指出雖然當我們去查閱英漢字典的時候會看到不論是rotary 或rotate都的確有「旋轉」和「回轉」的意思,嚴格說起來這兩種動作方式還是有差別的。因此,何(1994)的翻譯「回轉」並不正確,何況這件作品中旋轉的東西根本不是什麼「板子」,也不是像其他翻譯所說的「玻璃盤」,而是五個大小不一的長條形玻璃片。它們會在馬達通電之後作出旋轉運動而讓人產生錯覺以為它們是一個圓形的大玻璃片。因此杜象才會稱呼它為「精密光學」,但可不是什麼「正確視覺」!王(2001)將這件作品翻譯為「旋轉浮雕」顯然是把杜象的兩件作品搞混了,這是一九三五年才出現的Rotoreliefs (Optical Discs),我們在後面還會有進一步的討論。


1920 累積灰塵
Dust Breeding
Élevage de poussière
(吳1988) 大玻璃上的塵埃
(吳1998) 養灰塵
(曾2001) 累積灰塵的大玻璃
短評:雖然法文elevage和英文的breeding的確都有「飼養」的意思,可是它們也有「滋生」或「產生」的意思,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參照各個作品產生的背景的話,我認為採用中性的「累積」會更好。其實它就是未完成的《大玻璃》的一個部分。杜象的這個《大玻璃》雖然號稱從一九一五做到一九二三前後八年才完成,但實際上有大部分的時間是躺在工作室裡,沒有去動它的。開工之後的第五年,有一天杜象和曼瑞(Man Ray)一起到工作室看見上面積滿灰塵,在昏暗的工作室裡兩人突然發眼前的景象很美,於是就決定將它拍攝下來。曼瑞把相機的光圈調到最小,同時把快門調到B,然後和杜象出去吃午餐,午餐會來才關掉相機。相信任何人都有同感,這的確是一件很美很美的照片。

1920 眼科醫生的見證
Oculist Witnesses
(王1998) 秘術的見證
(曾2001) 眼科醫生的證人
短評:對於這件作品的翻譯,王(1998)和曾(2001),各有對錯,優劣互見。Witneeses是第三人稱動辭,當然是「見證」而不是「證人」;王(1998)把眼科醫生看成「秘術」顯然是誤把oculist看成occult了,可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1920 新寡
Fresh Widow
(何1994) 窗
(吳1998) 新鮮的寡婦
(王2001) 清新的窗戶
(曾2001) 新寡
短評:王(2001)把英文widow錯誤地看成window,所以「寡婦」變成「窗戶」,這樣的翻譯太過粗心吧,也完全沒有體會到杜象玩文字遊戲的苦心。何(1994)的翻譯甚至連fresh也免了,十分輕率。同樣是正確的翻譯,但是曾(2001)的「新寡」顯然比吳(1998)的「新鮮的寡婦」在中文的精練上略勝一籌。

1920-21 Rrose Sélavy
(黃1982) 致流水,此即生命
(張1986) 露絲薛拉薇
(吳1998) 羅莎塞拉薇
(王2001) 羅絲瑟拉薇
(曾2001) 露茜賽娜維
(謝2004) 露茜賽娜維
短評:關於杜象男扮女裝時所特別取的這個女性假名,歐美學者和評論家有很多討論。先說姓氏Selavy,中文譯音大同小異,都是法文c’est la vie的諧音,意思是「這就是生活」。至於名字,我們從中文介紹當中發現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把名字音譯成「露絲、露莎或露茜」這點顯示和國際上學術界的討論沒有什麼呼應,甚至毫無所悉。不過我們先把錯誤最大的「茜」字去除,因為這個字發音是「欠」,是完全不合的。正確的翻譯訣竅在於Rrose這個名字前面的R字也是要發音的,也就是說要先唸出R的發音然後再接著唸rose的發音。至於這個R字的發音目前有兩派說法,有人主張R字用法語發音所以唸成如「ㄟㄏ」,所以整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在唸eros,也就是「情慾、性愛」的意思,這個說法當然受倒信仰佛洛依德學說的評論家歡迎,也是目前的主流;另外一個主張是用英語發音所以唸成如「ㄚㄦ」,所以整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在唸arrose,其實這也是杜象本人建議的,它有「飲酒」和「洒水」的意思。可惜,目前學術界的普遍流行是「不必理會」原作者,所以主張「飲酒」和「洒水」的人很少,令人感慨!我實在不懂,既然說「不必理會原作者」,那麼為什麼人們還「理會這個主張不必理會原作者的原作者」呢?上面所有例子當中只有黃(1982)不是音譯而是說明或解釋,不過就姓名來說這樣做法當然是不恰當的,把美國總統Bush的名字翻譯成「矮樹叢」或參議員Goldwater的名字翻譯成「金水」當然是不對的。而且「致流水,此即生命」中的「致」字語意也不能算是很清楚的。
1920 為什麼不打噴嚏
Why Not Sneeze?
(賴1988) 為什麼不打噴嚏
(何1994) 方糖,鳥籠
(吳1998) 為什麼不打噴嚏
(王2001) 為什麼不打噴嚏
(曾2001) 為什麼不打噴嚏
短評:這個作品的標題所有人的翻譯都是對的,只有何(1994)除外。其實他只是說出作品裡面的東西,而且缺三漏四,不是負責任的翻譯者所應為。

1920 美好的氣息,面紗的水
Belle Haleine, Eau de Voilette
(吳1998) 香味
(王2001) 美麗的呼吸
(曾2001) 美好的氣息,面紗水
短評:這個作品曾(2001)的翻譯可圈可點。王(2001)漏掉後半段,其實法文haleine雖然也有「呼吸」的引申意,主要是指「呼出來的氣」所以還是以「氣息」較佳。至於吳(1998)則只能算是自由發揮個大概意思了。
1920 奧斯特利茲的喧鬧
The Brawl at Austerlitz
La Bagare d’Austerlitz
(吳1998) 奧斯塔利茲的鬥毆
(曾2001) 奧斯杜里茲的喧噪
短評:Gare d’Austerlitz是巴黎六大鐵路火車站之一,在賽納河左岸的第十三區。

1923 懸賞2000美金
Wanted with $ 2000 Reward
(吳1998) 懸賞2000美金
短評:杜象這張海報上面有好多文字,可是歐美所謂的杜象專家學者幾乎沒有半個人有討論到它,令人感到非常遺憾。

引用文獻 (按出版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黃才郎等編譯(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
張心龍譯(1986).《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88).《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藝術家。
賴明珠等編(1988).《達達的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
吳秀梅等譯(1988).《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台灣大英百科。
張心龍(1990).《都是杜象惹的禍》;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91).《物體藝術》;台北:遠流。
何恭上(1994).《近代西洋繪畫》;台北:藝術圖書。
呂清夫(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傑出。
吳瑪俐譯(1998).《杜象》;科隆:塔森。
王文融譯(1998).《世界藝術史》;台北:聯經。
曾長生(2001).《杜象—現代藝術守護神》;台北:藝術家。
王瑞芸譯(2001).《杜尚訪談錄》;廣西:師範大學。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
楊松峰譯(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
謝明錩(2004).《看懂世界名畫》;台北:爾雅。
風之藝廊.〈杜象作品賞析〉tw.myblog.yahoo.com
林素惠.〈杜象細微體的觀念和媒體藝術〉yageofoundation.or
唐曉蘭.〈杜象與觀念藝術〉lib.hcu.edu.tw
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vr.theatre.ntu.edu.tw
視覺素養學習網.vr.theatre.ntu.edu.tw
林萬福.建築攝影後現代論評blog.sina.com.tw/lingys
Mialiu部落格.〈她有一個大屁股〉blog.xuite.net/tabqweliu
陳慶坤部落格o2u.org.tw/cck001/modules/weblog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