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已經上歷史課了,到了大學畢業,至少上了六、七年以上的中外歷史。由於考試的關係,學生們把「貞觀某年」如何如何,「永樂某年」如何如何,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如果問他們,「這些事情,距離我們現在有多久?」,幾乎很少人能夠回答。同樣的,如果你問他們,「耶穌基督、十字軍東征或拿破侖,相當於中國歷史的什麼時候?」,也幾乎沒有人知道答案。這表示我們的歷史教學出了問題,我們沒有教給學生時代視野和國際宏觀。其實,現在世界上大概只剩下台灣和日本採用「朝代紀年」。使學習者感到非常困擾,日常生活應用也很不方便。日本人在「昭和」某年或「成平」某年和西元某年之間的換算所遭遇到的困擾甚至遠超過我們國人在「民國」某年和西元某年之間的換算。可是國人寫作喜歡說「五○、六○或七○、八○…」年代,如果作者的上下文不夠通順連貫,也常常會造成讀者把西元和民國紀元搞混的狀況。我們發現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和我國人已經放棄使用「朝代紀元」而改用西元,這是個十分可喜的現象。我們希望以後凡是歷史教學,東方的任何歷史,也都應以西元為紀年主軸,而且要強調各個不同文化和歷史之間的相對關係。須知,西曆紀元不過是個方便的工具,因此,即使是講「釋迦牟尼佛的歷史」,我們還是要用「耶穌基督紀元」,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具備國際宏觀,達到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而且這樣做並不會有損佛教的地位,偶爾我們看到一些寺廟建築或信仰刊物喜歡標榜「佛祖紀元」某年,不但造成困惑而且反而無法讓人產生內心的共鳴。這也正如有些人擁抱古老中華文化不放的人士,雖然已經生活在二十一世紀了,可是仍舊喜歡在他們的寫作上標榜「歲次」,其實只有增加讀者困擾,更何況「甲子、乙丑…」等紀元方式,每隔六十年就重複一次,因此也並不是很理想的、很準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