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66 已經給了:1. 流水;2. 照明的燈
Given: 1. the Water Fall; 2. the Illuminating Gas
Étant donnés: 1. la chute d’eaul; 2. le gaz d’ éclairage
(吳1998) 假定:1. 瀑布;2. 照明的瓦斯
(吳1998) 已知者:1. 瀑布;2. 煤氣
(王1998) 既成事實:第一.瀑布;第二,煤氣燈
(王2001) 給予:1. 瀑布;2. 燃燒的氣體
(曾2001) 既有的:溺水, 照明瓦斯,瀑布
(黃2002) 既有的:1. 瀑布;2. 照明瓦斯
(陸2003) 賦予亮光
(謝2004) 既有的
(web) 給予的門
短評:從這件作品標題的中文翻譯我們似乎可以再度看出來,國內對於目前國際學術界有關杜象的研究還沒有什麼涉獵。這件作品是杜象所有作品當中耗時最久的:前後歷時二十二年!其實也不是真的這麼困難或工程浩大到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去製作。一般而言,杜象的工作方式是做做停停的,比較貼切的說法應該是他前後拖了二十二年才終於把它完成,但是當中從來沒有放棄。其實這件作品更重要的是在於它的「秘密」性質,杜象是偷偷摸摸做它的,而且是掩人耳目,躲在一家雞肉工會的庫房裡面進行的!關於這件作品的存在由於杜象本人的態度是這麼的保密,以至於在製作期間評論家勒貝爾(Robert Lebel)最具影響力的《杜象研究》(sur Marcel Duchamp. 1959)和卡邦(Pierre Cabanne)的《杜象訪談錄》(Dialogues with Marcel Duchamp, 1967)都沒有提到它;甚至連須瓦茲(Arturo Schwarz)非常賣力寫出的所謂《杜象作品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Marcel Duchamp, 1969)也都不知道有這件作品的存在。更誇張的是這幾本重要的著作出版前都曾經過杜象本人親自「校對無誤」!可見杜象對於這件作品必須保持秘密到死後才能公開是多麼的堅持!
話說回來,截至目前為止一般學者對於這件作品的看法是,杜象的標題是一個邏輯「三段論法」(syllogism)中推論式的「前提」 (premise),所以前列國內各家翻譯中「假定」和「已知」符合這樣的詮釋或推論。而「既有的」和「既成事實」則不知道所根據的理論為何?至於翻譯成「賦予亮光」或「給予的門」則只能說是翻譯者的想像力自由發揮。此外翻譯為「燃燒的氣體」和「溺水」也都是憑空想像,沒有什麼根據!
至於我個人對這個作品的詮釋—已經給了—在所有國際杜象學者當中應該算是「獨排眾議」,它是根據我個人對於杜象的深入研究所得到的結果,我相信也是唯一最能和杜象的其他作品和思想言行互相呼應的詮釋和翻譯,特別是如果我們去對照杜象本人所有相關的文字寫作後應該也會發現這樣的詮釋和翻譯是最為吻合的。雖然我們也注意到了如上面所列舉的,國內的確也有人把這個作品的標題翻譯為「給予」,和我的詮釋接近,不過因為他們只是單純作品的標題翻譯,沒有實際內容的探討,所以我的判斷他們可能只是根據一般英文、法文字典的解釋,想當然爾單純的翻譯吧?
這件作品原作是根據杜象的遺囑捐獻給美國費城美術館,在他過世之後於現場根據他生前所寫的「施工手冊」來裝置完成的。可是後來由於為了因應海外巡迴展的需求,最後還是出現了複製品。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對於原作者所強調的「神秘精神內涵」是很大的傷害,可惜目前國際學術界的流行趨勢是不講求「內容」或「意義」這種東西的,至於什麼「精神性」那就更不用說了。
1945 為《觀看》雜誌所做的封面設計
Cover for View
Cover for View
短評:這件作品我們似乎不曾在國內的中文介紹裡面看過。
1947 請摸
Please Touch
Prière de toucher
Please Touch
Prière de toucher
(賴1988) 敬請觸摸
(曾2001) 敬請觸摸
(曾2001) 敬請觸摸
短評:這個作品是杜象接受超現實主義者的委託,為該年所舉行的「國際超現實主義大展」專輯所做的「限量版」書套。此處兩個中文翻譯都用了「敬」字,表示非常恭敬的意思,這樣的涵義應該是原作所沒有的吧?其實,當我們到餐廳去用餐的時候,通常也只是聽到服務生說「請進」而不是「敬請進入」!這件作品是杜象本人親自手工打造的,它其實就是用一個用海綿做的仿冒的女性乳房,因為本身很柔軟,上了顏色之後的確很像真的乳房所以才會有「請摸」的標題。
1950 女性無花果葉
Female Fig Leaf
Feuille de vigne femelle
Female Fig Leaf
Feuille de vigne femelle
(張1986) 女性無花果葉
(曾2001) 女性遮羞葉
短評:這兩個中文翻譯原則上都是ok的,一個是照字面直翻;一個是指出它的引申意,不過顯得太過說明性,所以我個人比較傾向採用中性的翻譯。
1951 刺穿之物
Objet-Dard
Objet-Dard
(張1986) 標槍物
(曾2001) 物體
短評:杜象這個作品的標題是在玩文字遊戲,而且分成幾個層次來玩:首先是玩法文的發音遊戲,因為法文的「藝術作品」(objet d’art)和「刺穿之物」(objet dard)發音完全相同;其次是玩造型和象徵的遊戲。這件雕刻作品的形狀,只要一經說出我們就會覺得真的很像男性的性器官。而且這個男性性器官不就是用在「刺穿」女性的性器官嗎?也因此就和上述那件標題為「女性無花果葉」的作品聯想起來了,因為西洋美術表現的傳統裡面,這個「無花果葉」所要遮住的就是女性的器官。所以翻譯為「標槍物」勉強可以過關,翻譯為「物體」應該是不及格的。
1954 貞潔楔
Wedge of Chastity
Coin de chasteté
Wedge of Chastity
Coin de chasteté
(賴1988) 儉樸的楔子
(曾2001) 貞操鎖
(謝2004) 貞操鎖
短評:英文chastity belt的中文翻譯過去以來似乎一直都是「貞操帶」,這個東西據說是歐洲中世紀,因應男性要經常出征的時代產物,現在看起來的確是對於婦女是極大的侮辱和迫害,非常不公平也非常不人道。可是單獨chastity一個字就不應該翻為「貞操」了,「貞潔」兩字應該是比較好的翻譯。我個人覺得,其實就算chastity belt這個詞,如果翻譯為「貞潔帶」也是比較好的。Wedge這個字的意思是「楔子」,就是一種用來阻擋的東西。比如我們在門和地面的中間插入一個楔子,那麼這個門就不會動了。尤其當戶外正在刮著風,但是我們又不想把門關起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門楔來讓門成為半開的狀態。杜象這個作品的確也有一個楔子,直直地插入一個看起來好像女性器官的粉紅色的物體。意思是「有這個東西擋住女性的入口處,可以保證貞潔了」。個人認為這個作品其實蠻諷刺也蠻殘忍的。有些好事的評論家把上述三件作品:《女性無花葉》、《刺穿之物》和《貞潔楔》合稱為「情色三連作」。此處所列舉的國內中文翻譯,我真不知道「儉樸」兩字到底從何而來?同樣的「鎖」字看來也非常刺眼,超乎原作所要表達的意思!
1956 為超現實主義刊物所設計的封面
Cover for the Surrealist Journal Le Surrealisme, Meme no. 1
Cover for the Surrealist Journal Le Surrealisme, Meme no. 1
短評:這件作品似乎也不曾在國內的中文介紹裡面看過。我們從杜象所設計的這個封面,很明顯的可以看到一個赤裸裸的女性性器官,其實這個影像就是把前述《女性無花果葉》這件雕塑品的黑白照片利用「黑白反轉」的手法所做出來的,非常夠諷刺,也很奧妙很精采吧!杜象這裡所玩的遊戲中文稱為「欲蓋彌彰」。
1957 為蒂妮所做的背心
Waistcoat for Teeny
Waistcoat for Teeny
(張1986) 背心
短評:這件作品算是「半現成物」吧,因為雖然衣服是現成的,背心上面的五個紐扣則是杜象的精心製作。五個釦子剛好分別記有杜象太太Teeny名字的五個英文字母TEENY。至於作品的來龍去脈和它的奧妙之處,以後找到恰當場合我會再做進一步更深入的探討說明喔。
1957 每一層樓都有水和瓦斯
Water and Gas on Every Floor
Water and Gas on Every Floor
(吳1998) 水和煤氣各樓都有
(曾2001) 水道瓦斯錶箱
短評:關於這件作品,吳(1998)的翻譯是可以的;但是曾(2001)的翻譯就很有問題了。首先,它根本就不是「錶箱」!翻譯者可能是因為看到有水又有瓦斯,就想到了自來水公司和瓦斯公司要派人來查水錶和瓦斯錶了,可惜這是完全錯誤的解讀。實際上杜象這個作品是在模仿巴黎一般住宅的「門牌」,其實和台灣的門牌都少也有些類似而且都是採用藍、白兩色。而「水道」兩字則顯然的是日文用法,不知道翻譯者是否受到日文的影響?這件作品一般歐美學者也不太注意,我個人的研究則認為,其實它可能和前述《已經給了…》是有關聯的。
1959 側面的自畫像
Self-Portrait in Profile
Self-Portrait in Profile
(吳1998) 自我的側面像
(曾2001) 剪影自畫像
短評:杜象這件作品是特別為了配合勒貝爾(Robert Lebel)所寫《杜象研究》(sur Marcel Duchamp. 1959)的出版而做的封面,算是給作者的一個禮物。我的研究發現其實這件作品裡面是「暗藏玄機」的,但是幾乎被所有歐美的學者忽略了!希望有機會告訴大家這項秘密!
1957 不正經、開玩笑
With My Tongue in My Cheek
With My Tongue in My Cheek
(張1986) 我舌我頰
(王2001) 我面頰上的舌頭
(曾2001) 我的臉頰中的舌
短評:「不正經」或「開玩笑」這兩個詞,不論是華語或台語都是我們平常說話很可能用到的「成語」,英語也是一樣,可是它不是三個字而是六個字”with my tongue in my cheeck”。所以我們只要看到這個成語就知道它的意思是「不正經」或「開玩笑」,因此杜象這件作品的「標題」應該就這樣翻譯比較好。當然了這個作品本身其實也就是這六個字的「字面的圖像化」,也就是王、曾兩位的翻譯,至於張的翻譯「我舌我頰」恐怕意思比較不清楚。
1957 死的雕塑
Sculpture Morte
Sculpture Morte
(曾2001) 死的靜物雕刻
短評:杜象所做的這件和下面那件作品基本上都是在玩文字遊戲和「字面的圖像化」。說起來中文的「靜物」兩字(更正確的說,其實是日本人所創造的漢字詞彙)算是很單純的,在西洋繪畫裡面所謂「靜物」就是不會動的東西例如花卉、水果、蔬菜、瓶子、罐子、盤子等等通通都是靜物,很容易理解。但是這個詞的英文still life,照字面解釋是「不會動的生命」就稍微不好理解:至於法文nature morte,照字面解釋是「死亡了的自然」就更加令人困惑。杜象可能是對於這些詞語的用法、寫法感到奇怪吧,於是就有感而發用麵粉團上色做了一些蔬菜水果的雕塑(有點模仿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Arcimboldo的手法)稱之為「死的雕塑」。如同杜象的其他一些作品,其實這兩件也沒有引起一般歐美學者的注意,我個人的研究發現其實它還是有絃外之音的,否則,如果只是單純的「字面的圖像化」其實也很無聊的。此作品曾翻譯「死的靜物雕刻」,其中「靜物」兩字似乎是多餘的。
1959 靜止的折磨
Still Torture
Still Torture
(張1986) 受苦依常
(曾2001) 死拷問的靜物
短評:如前面所說,這件作品和前面的一件應該被看成是一組的,所以關於標題的翻譯也必須按照同樣的原則來考慮才可望有比較貼切的修辭。因為英文的still life所表示的是「靜物」而其中still一字又和中文的「靜止」字對應,所以這個標題的文字遊戲顯然是在於它的雙關語,也就是still的另外一個意思「仍然、還是」。至於torture則和sulpture發音有些類似,如果隨便含糊一唸,還可以混矇過去。所以杜象可能是要引導我們從「靜止的雕刻」轉為「靜止的折磨」。的確,如果有人把一些蒼蠅放在你的腳底,那有多不舒服啊。而如果這些蒼蠅又被粘在那裡不會飛走那就更加難受了,因此就成為一種「靜止的折磨」甚至「仍然還在折磨」。經過這番分析,我們發現張(1986)的翻譯「受苦依常」可能比較貼近原意,而曾(2001)的翻譯「死拷問的靜物」就不太對焦了,而且,「死拷問」這三字實在是很奇怪的中文。
1959 一對男女的洗衣圍裙
Couple of Laundress’s Aprons
Couple de tabliers
Couple of Laundress’s Aprons
Couple de tabliers
(張1986) 一對洗衣工的圍裙
短評:這件作品的重點是那兩件圍裙上面有暗示男性和女性性器官的圖形,有如一對夫妻(couple)。
1965 L.H.O.O.Q. rasée
L.H.O.O.Q. Shaved
L.H.O.O.Q. Shaved
(吳1998) 刮了鬍子的L.H.O.O.Q.
(曾2001) 剃髭的L.H.O.O.Q.
短評:這件作品的上述兩個中文翻譯我個人覺得是值得稱讚的,因為被刮鬍子的確實只是「LHOOQ」而不是蒙娜麗莎。或者也可以反思:「蒙娜麗莎本來就沒有鬍子,哪來的被刮鬍子的蒙娜麗莎?」可是如果照這樣推論,那麼「LHOOQ本來就沒有鬍子,哪來的被刮鬍子的LHOOQ?」非常富於禪宗的趣味,不是嗎?可惜目前國際學術界對於這點似乎也沒有人有任何回應?根據我個人的研究,其實法文raser這個字除了「刮鬍子」之外是還有其他意思的,而且非常符合這個作品所要表達的「絃外之音」,有機會再告訴大家。
引用文獻 (按出版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黃才郎等編譯(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
張心龍譯(1986).《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88).《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藝術家。
賴明珠等編(1988).《達達的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
吳秀梅等譯(1988).《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台灣大英百科。
張心龍(1990).《都是杜象惹的禍》;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91).《物體藝術》;台北:遠流。
何恭上(1994).《近代西洋繪畫》;台北:藝術圖書。
呂清夫(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傑出。
吳瑪俐譯(1998).《杜象》;科隆:塔森。
王文融譯(1998).《世界藝術史》;台北:聯經。
曾長生(2001).《杜象—現代藝術守護神》;台北:藝術家。
王瑞芸譯(2001).《杜尚訪談錄》;廣西:師範大學。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
楊松峰譯(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
謝明錩(2004).《看懂世界名畫》;台北:爾雅。
風之藝廊.〈杜象作品賞析〉tw.myblog.yahoo.com
林素惠.〈杜象細微體的觀念和媒體藝術〉yageofoundation.or
唐曉蘭.〈杜象與觀念藝術〉lib.hcu.edu.tw
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vr.theatre.ntu.edu.tw
視覺素養學習網.vr.theatre.ntu.edu.tw
林萬福.建築攝影後現代論評blog.sina.com.tw/lingys
Mialiu部落格.〈她有一個大屁股〉blog.xuite.net/tabqweliu
陳慶坤部落格o2u.org.tw/cck001/modules/weblog
黃才郎等編譯(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
張心龍譯(1986).《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88).《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藝術家。
賴明珠等編(1988).《達達的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
吳秀梅等譯(1988).《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台灣大英百科。
張心龍(1990).《都是杜象惹的禍》;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91).《物體藝術》;台北:遠流。
何恭上(1994).《近代西洋繪畫》;台北:藝術圖書。
呂清夫(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傑出。
吳瑪俐譯(1998).《杜象》;科隆:塔森。
王文融譯(1998).《世界藝術史》;台北:聯經。
曾長生(2001).《杜象—現代藝術守護神》;台北:藝術家。
王瑞芸譯(2001).《杜尚訪談錄》;廣西:師範大學。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
楊松峰譯(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
謝明錩(2004).《看懂世界名畫》;台北:爾雅。
風之藝廊.〈杜象作品賞析〉tw.myblog.yahoo.com
林素惠.〈杜象細微體的觀念和媒體藝術〉yageofoundation.or
唐曉蘭.〈杜象與觀念藝術〉lib.hcu.edu.tw
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vr.theatre.ntu.edu.tw
視覺素養學習網.vr.theatre.ntu.edu.tw
林萬福.建築攝影後現代論評blog.sina.com.tw/lingys
Mialiu部落格.〈她有一個大屁股〉blog.xuite.net/tabqweliu
陳慶坤部落格o2u.org.tw/cck001/modules/weblog
3 則留言:
尊敬的李老师,
关于杜尚,我想,非常难得的,您也是极少数相信杜尚的作品在隐秘之下具有自明性的人,这需要对其全盘的考察和思量才有可能理解。
非常钦佩您治学的严谨态度。
我有些关于杜尚作品的尚不成熟的个人推测,稍后会给你发Email,敬请斧正。
eryi
李老師您好
由於朋友對一作品譯名有疑義,所以找到您的文章。
我本身不懂杜象,僅能就標題討論。
la chute d'eau就是瀑布,le gaz d'eclairage就是煤氣燈沒錯(亦可做瓦斯燈)
比較麻煩的是etant donnes
etant是etre的變體。etre=be或是Being就是英文的be動詞
etant則是being或是beings
兩者的差別通常是etre是存有,而etant則是存有者。
而etant donnes就是英文的being givens,
被給予的許多東西(有s),或是暨予的存有者。
老師所提的三段論式所命名的「前提」是一種意譯,與原有的標題不同。
而老師您出的則是「直譯」從字面翻譯
像是. le gaz d’ éclairage不是煤氣燈,而是「照明的燈」
如果是直譯,那麼 la chute d’eaul也許就可以翻成「水瀑」
chute就是某種水道或是斜道,譯成流水反而失去了原來的瀑布之意。(語意上的弱化)
而etant donnes譯成「已經給了」,也許要考慮時態的問題。
原名是被動式,但不是過去式或過去進行式。
being given只說明了一種已經「被給予」的狀態。
老師您所不了解的「給予」其實才是donne在法國思想的原始翻譯
只是您不知道其根據而已。
法文中的donner是give,而donne就是given,也是data,所謂的「感覺與料」
已經被給予的知覺材料就是donne。既有的,現成的,眼前的東西是被給予
被置放在我們眼前的。
這個字就是現象學中「被給予性」的由來。
只是大陸翻譯常會將「被」字砍掉,只剩「給予」
像是法國現象學家Jean-luc Marion唯一的簡體譯本「還原與給予」
書名其實應該是「還原與被給予」
麻煩的是法國思想中的donne也是gift的意思。禮物。
而禮物就與社會學馬塞爾摩斯相關,意即禮物的交換經濟。
在法國思想中的gift有這兩個脈絡,但外文學界通常只取禮物之意。
哲學界則只取給予之意。
我對etant donne的建議只會是「給予」「被給予者」「被給予的」
要把「已經」去掉比較好。
小小意見,而且完全不懂杜象,僅供參考
李老師您好
關於Étant donnés
突然想到一個杜象自己的字「現成物」
我查了一下,現成物都是Readymade(s),已經做好的東西
事實上Étant donnés也可說是現成物。
只是我查不到現成物的原始法文為何,不知道是與此字有何關係。
還望李老師詳解。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