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研究

名實相副的「歷史研究」,不是重復人云亦云的錦上添花,而是要真正深入歷史的土壤之中,挖掘被埋沒的事實真相,讓他們出土,重見天日。很顯然的,歷史研究的第一步是探討一個事件存不存在的問題,其次才是好不好的價值判斷的問題。可惜目前所謂的研究,有太多是以研究者個人「喜不喜歡」為前提的。很遺憾的,我們居然發現有不少具有企圖心的大型研究或美術展覽,其斷代的研究者,對於該時期根本十分隔閡、陌生,因此幾乎完全仰賴現有資訊,而絲毫沒有加以批判。有些人雖然與所執筆的斷代同時,但卻根本對它是不懷好感的。採用具有這樣條件的學者來作研究,在方法論上犯了致命的錯誤,其結果往往是只有歷史研究之名;卻有湮滅或混淆歷史之實。
這種可怕的連鎖反應,絕非危言聳聽。因為一般說來,通史的學者,往往是極端依賴斷代史的研究。學校教師和一般社會大眾更不在話下。所
以,斷代史研究的方法如果錯誤,它所造成的骨牌效應,以訛傳訛,往往無法更正,能夠不慎重?因此,從方法論的觀點來看,從事特定題目的台灣歷史研究,例如斷代史、風格史,畫會運動史等等,必須要研究者,一,曾經參與其事,至少躬逢其盛;二,雖未參與其事或躬逢其盛,至少深受其影響感召,十分認同景仰;三,同時代者,若未參與其事,必須挑選立場客觀,沒有利害關係者為之;而非同行相忌,或因利害關係考量而加以排擠、封殺。
其實,只有錦上添花,而沒有雪中送碳本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皆然。但這種心態在台灣社會可說尤其突出。這可以從著名的台灣俗語,「西瓜偎大爿」,淋漓盡致的表達中得到印證。但是若以這種心態來作文化推展或歷史研究,只會帶來大災難。所幸,最近已經有不少的年輕作家,他們已經發現了目前歷史研究的種種缺陷,而正在積極的從事彌補的工作,可說「覺今是而昨非」,猶未晚也,值得鼓勵稱贊。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請問一下,您是“西洋美術史綱要“的作者李長俊先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