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評閱讀感言

〈台灣藝評閱讀感言〉,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出版,《台灣藝評研究1997-1998》,第20-35頁改寫;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段落節錄:
事實上台灣在一九六○年代,先後成立的一些現代畫會,他們的內容,目標和奮鬥事實,絕對不是這樣一個故意簡化和矮化的形容詞所可以描述於萬一的。在三、四十年前,資訊那麼不發達的時代,他們僅僅憑著一絲絲模糊而籠統的西方現代藝術知識和概念,居然能夠創作出令當時的學院派和一般社會大眾震驚的作品,他們藝術作品當中的原創力,坦白說絲毫不比於目前資訊爆炸時代的藝術創作遜色。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的藝術家們所擁有的,不但是各國所出版的藝術圖書和雜誌,垂手可得,各國的藝術活動資訊往來頻繁,甚至藝術家們各個都成了空中飛人,忙碌地參與了世界各國的種種藝術活動和展演。問題是,原創力才是歷史價值比較的一個最重要的判準。這一點,似乎還沒有被目前從事台灣現代美術運動史的作家們覺察到,實在可惜。簡單的說,一個會開高級賓士跑車的現代人,並不比那個首先發現可以利用木頭的滾動來移動雕刻的埃及工人,更加具有原創力,雖然後者在現代看來是多麼的粗糙和簡陋。
段落節錄:
台灣的現代藝術運動,其中特別是所謂「畫外畫會」的活動,在那一個 藝術自生自滅的時代,除了具有規模與特色之外,更具有歷史的悲壯感 !可惜,四十年來,他們的成就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當然更加談不上肯定和推崇了。相反的,在一些討論台灣當代美術運動歷史發展的文章,特意抹煞和曲扭之下,當時的藝術創作運動,已經被有心人,或不明究裡的人,過度簡化甚至完全抹殺了。台灣現代美術史研究在目前,仍然停留在被資源分配的角力和鬥爭所操控和利用,而不是真正超然的學術研究,這種現實利益糾葛,到現在還一直支配著「畫外畫會」這一代藝術家的命運,使他們成為全世界現代美術史上唯一的,絕無僅有的「永遠的前衛」,換言之,永遠的邊緣人,永遠的被遺棄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