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體之國及其他〉,原載《藝評家》,第310期;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段落節錄:
從前西洋人稱台灣為「福爾摩沙」,意思是「美麗之島」。他們也常把國家當作一個女人來看,用”she”字來稱呼她。因此,如果我們也把台灣擬人化、女性化,那麼她便是一個「具有美麗胴體的國家」,我稱之為「美體之國」:她的身上有美麗的山川景緻、豐富的自然生態、獨特的人文風貌和歷史文物。可惜,這一切似乎都已經是「過去式」了。目前的台灣,除深山內地之外,自然景觀和生態可說遭受相當程度的破壞;傳統文物的命運也亟待拯救!不過,現代工商業的發達,卻又神奇地把台灣變成另外一個非常奇特而富裕的「美體之國」:上自豪奢氣派的公、私建築,下至各種爭奇鬥艷的每日生活用品,「美麗的物體」充斥台灣的每一個角落。
段落節錄:
而如果我們把「媒體之國」的「之」字唸重一點,就變成了「媒體治國」,這也是許多人最近對台灣的共同觀察所得。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普通常識即透過這樣的媒體系統運作來製造、傳播、推廣和再生。媒體治國的要領是要發明一些口號:聳動才容易引起注意,簡單才容易傳送,例如「復工救台灣」……之類。據說,二○○○年八月發生在台中的「拯救國美館行動」,榮登世紀末當年全國十大文藝要聞的榜首。可是有誰知道,在整個事件前後兩、三個月的過程當中,從頭到尾居然沒有半個文化官員去探訪抗議一方,了解其中原委!而平面媒體的新聞和雜誌報導更幾乎是一面倒地聽信館方個人和其他利益共同體的片面之詞,盡情攻擊、謾罵,所謂事實真相早被加以無情的踐踏和任意的宰割。這樣的頭條大新聞又有什麼意義?這些都是耐人尋味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