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引述:
杜象對於拉佛格(Laforgue)的興趣,一個現在很少被人談起的詩人,顯示他作品的調侃性格與後者有關,而且也可看出來他越來越強的決心,想要把文字當作他的新的圖畫實驗的靈感來源。(Lebel Marcel Duchamp 1959: 7)
短評:
拉佛格(Jules Laforgue 1860-87)法國詩人和散文作家。一般認為拉佛格對於自由詩(vers libre)的堅持使得他接近於象徵派的詩人,而其獨特的荒謬性的諷刺格調對於後來的超現實主義也有影響,關於這點下一則引述有進一步的討論。
直接引述之二:
杜象大量閱讀文學作品;當他發現到拉佛格(Laforgue)時,覺得他自己喜歡嘲弄的性格和對於語意的獨創性的天分和後者很相近。他甚至以非常自由的詮釋方式為拉佛格的詩作了十幅插畫。(Alexandrian Marcel Duchamp: 19)
直接引述之三:
一九一一年杜象、阿波里奈爾(Apollinaire)、畢卡比亞(Picabia)和嘉布莉愛爾碧菲(Gabrielle Buffet)等一起去觀賞的在安托瓦納劇院(Theatre Antoine)所演出的海蒙胡索(Raymond Roussel)的戲劇作品《非洲印象》(Impressions d’Afrique)應該是很具有決定性的一個事件。這個戲劇呈現了一種完全由文字所統御的世界,雖然在當時缺乏任何線索(因為胡索的另一本書,《我是如何寫作書本的》要到一九三五年才出版),然而看起來卻很有系統地讓隨興的幻想去自由發揮的,這無疑的對杜象和畢卡比亞的啟發是一個「很明白」的訊號。(Lebel Marcel Duchamp 1959: 7)
短評:
的確有不少評論家和美術史家用這樣的角度來看杜象的那些顯然很荒謬、很無里頭的作品,但是能讓杜象心靈解放的靈感來源應該還有很多可能而不是只有這些;何況這樣的推論目前都還只是停留在一般泛泛的印象而已,並沒有任何具體作品的確實比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