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引述:
杜象對於傳統繪畫和雕塑有效性的懷疑導致他在25歲的時候放棄了形式反而去追求數學的關係。(Arnason History of Modern Art 311)
短評:
這是一般現代美術史教科書的說法,它既不是根據杜象本人的意見也沒有任何具體的證據可以指涉到任何一件杜象的作品。
直接引述之二:
杜象曾經讀過Esprit Jouffret在一九○三年所出版的《四次元幾何學基本原理》這本書,以專家的姿態[在比拓團體的畫家面前]大談四度空間。(Alexandrian Marcel Duchamp 18)
短評:
《四次元幾何學基本原理》這本書的法文全名是Traité elementaire de geometri à quatre dimensions et introduction a la giométrie à n dimensions巴黎Gautier Villars出版社出版,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閱。我發現2001和2006這兩年都還有美術史學者在討論這個議題。問題是現在的美術史和美術評論教育,幾乎不再教導學生如何看「美術作品」而把重點放在如何找到一個「理論依據」來套招、來發揮了。至於理論和實際合不合似乎很少人去關心了,的確如果連看「作品」的起碼能力都沒有的話,又怎麼能夠知道理論和作品合不合呢?
邏輯應該是這樣推的,例如:我上課的時候也很愛討論各種有線電視頻道的綜藝節目,特別是日本料理和日本體能競賽的節目,但是暢談這些節目並不表示我的美術創作或我的文章創作也就是這些東西啊。人們大談杜象作品受到所謂「四度空間」理論的影響,卻很少能夠提出令人信服的任何一件作品做具體的說明。何況杜象在世曾經就這種有關四度空間的評論提出澄清,可惜很少人理他。從二十世紀末開始流行起來的批評理論,認為所謂「作者原意」是對於觀眾的「壓迫」,那麼用自己天馬行空的理論硬加在別人的作品上面,難道就不是評論家/觀眾對藝術家的「迫害」嗎?。「比拓團體」(Puteau Group)是杜象兄弟所領導的一個以立體派觀念為基礎的畫家團體,比拓是地名,是他們聚會的地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