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象重要作品中文翻譯 (四)

這份資料主要是根據我自己手上現有的十來本中文藝術類書籍整理出來的,其中杜象的專書只有四本,包括兩個版本的《杜象訪談錄》(張心龍的台灣版和王瑞芸的中國版),另外是吳瑪俐的Taschen版《杜象》中文翻譯本和曾長生的《杜象》。其他則是一般藝術書籍但是以現代藝術為主。期刊方面我手上雖然有好幾百本,但是要一本一本去檢查有沒有和杜象相關的訊息,因為工程浩大暫時不做。而目前如果我們從Google的入口網站打關鍵字「杜象」來搜尋,大約可以找到26,300多條訊息。不過利用網路的訊息來獲取知識,需要有很大的耐性,而且真正有用的訊息也往往只佔很小的比例。我自己的試驗是:花了兩、三個多小時巡視了50多頁的條文目錄也打開了五百多條訊息來閱讀,結果發現只能採用其中的五、六條。
本文全文安排的方式為首先是把杜象重要作品按照年代先後順序排列,其中包括我個人建議的中文譯名以及英文和法文的標題,再來是國內常見的各家中文譯名,最後是我個人對於這些中文翻譯的討論,這份資料雖然不能說是涵蓋了所有目前國內有關杜象的中文介紹,但我們至少可以從這裡「窺見其一斑」。總之資料的蒐集固然重要,我們對於這些資料的討論應該是更加有幫助的。本文所引用的文獻全部列在文末,以供查證。引文和引用文獻全部按照發表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1923 有漩渦圖案的圓盤
Discs with spirals
Disques avec spirals


(吳1998) 螺旋板
(曾2001) 有漩渦的圓盤


短評:

前面已經提到做好翻譯的訣竅之一就是好好看作品,很顯然的曾(2001)有做到這點,吳(1998)似乎沒有。重點是它們是像傳統黑膠唱片那樣的圓形板,轉動之後杜象要用自己拍攝的電影紀錄下來。








1923 蒙特卡羅輪盤賭場的債券
Monte Carlo Bond
Obligations pour la roulette de Monte-Carlo
(吳1998) 蒙特卡羅輪盤賭場的債券
(王2001) 蒙特卡洛的(賭博)規則
(曾2001) 蒙地卡羅債券

短評:

這張債券是杜象精心製作、手工打造的作品,但也是真正道地的、如假包換的「債券」而且有人真正買去用了。根據杜象自己的說法,賣了這些債券,他自己和買的人結果都沒有賺錢,不過是好玩一場。可是如果站在後現代藝術商業化的觀點來看,當初花區區一點錢買了他的債券的人,用投資的眼光來看,現在當然是大賺了。關於作品標題的翻譯,使用債券當然有它的「規則」但是「規則」並不是作品的標題,因此王(2001)的翻譯是不恰當的。







1925 旋轉半球體
Rotary Demisphere
Rotative demi-sphère


短評:

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看到歐美學者有關這件作品的討論,中文介紹也付諸闕如,至於它上面的謎語更沒有人去討論它或翻譯它了。這些謎語,每一個單字都是有意義的,可是湊成一句話就無法理解,沒有意義了。當這些謎語般的句子唸起來只有剩下聲音的時候,是否會讓人有好像在唸秘密咒語的聯想呢?甚至讓人懷疑,杜象是不是其實正有此意呢?









1926 影電電影
Anemic Cinema
(張1986) 貧血電影
(吳1988) 貧血電影
(吳1988) 貧血的電影
短評:

杜象的作品每每需要用大量的手工和時間去做才能完成,其實他的創作非常類似中世紀的工匠,他自己也蠻強調的,可惜歐美的評論家幾乎沒有人來談這一塊。即使這件所謂的電影也是標準的「手工製作」的,因為它是用一台很爛的破機器一格一格拍攝的,非常辛苦所幸只有幾分鐘的長度。所以我建議可以把Anemic Cinema翻譯成「非電影」,因為雖然Anemic這個字其實就是由Cinema的同樣字母反過來寫的,但是它畢竟不是Cinema,也正因這樣如果我們把它翻譯成「影電電影」就保留了杜象原本的文字遊戲,應該也是蠻好的。至於所謂「貧血」可能依賴查閱英文字典anemic一字而來,並不是考察作品的內涵,應該也不是杜象的本意吧。



1927 拉瑞路門牌11號
Door: 11 Rue Larrey
Porte: 11 Rue Larrey
(曾2001) 門:賴瑞街115號


短評:

其實曾(2001)還是值得稱讚的,因為在所有介紹杜象的中文出版品裡,看來似乎只有他提到這件作品;不過門牌明明是11號為什麼中文翻譯變成115號?應該只是沒有做好校對的緣故吧。




1934 新娘被她的單身漢們剝光了,甚至 (綠盒子)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 Bachelors, Even (The Green Box)
La mariée mise à nu par ses célibatarires, même (Boîte verte)
(曾2001) 綠盒子
短評:

這件作品似乎也只有看到曾(2001)的介紹,不過他只有寫出作品的「綽號」並沒有把完整的標題翻譯出來,它的標題其實和前述「大玻璃」(1915-23)是完全一樣的。



1935 旋轉浮雕(視覺唱片)
Rotoreliefs (Optical Discs)
Rotoreliefs (disques optiques)
(賴1988) 浮雕轉盤
(王2001) 旋轉(視覺唱片)
(曾2001) 旋轉浮雕
短評:

這件作品各家的中文翻譯都有對錯,優劣互見。其實只有當你知道作品的真正內容時才有可能會做出正確的翻譯。杜象的這些畫有圖案的圓盤本來就是放在傳統黑膠唱片機器上播放的,不過它們不是讓你用聽的而是用看的,因此王(2001)翻成「視覺唱片」是正確的;至於rotoreliefs這個字一看就知道是由rotary和relief組合而成的,所以應該翻譯為「旋轉浮雕」,王(2001)只有寫「旋轉」或賴(1988)只有寫「浮雕」都是不完整的。為什麼是旋轉浮雕呢,奧妙就在杜象的設計,原來那些平面的圖案放在唱機上面插電轉動之後產生了真正浮雕的視覺效果喔。





1936 脈動的心
Fluttering Hearts for Cahiers d’Art
(曾2001) 飛翔的心


短評:

雖然杜象號稱是「現代藝術之父」,他的影響有多麼深遠,其實他還有很多作品幾乎都沒有被所謂的杜象的專家學者們好好討論過呢,包括這一件。歐美學者都很少討論了,中文介紹幾乎沒有也就不足為怪了。Flutter是指心臟跳動所產生的脈搏規則的震動的意思,不知為何曾(2001)將它翻譯成「飛翔」?我們無法猜想他的想像力是如何運作的。


1938 1200個煤炭布袋
1200 Bags
(張1986) 1200個無煤的煤袋


短評:

這是杜象接受一九三八年巴黎所舉行的「國際超現實主義大展」主辦單位委託所設計的展覽場。我們現在覺得好笑,當初不論是達達派或超現實派的很多大型國際美展,承辦單位都喜歡找杜象來幫他們設計和佈置展覽場地,半個世紀之後所謂的「裝置藝術」大行其道,我們現在終於明白其實當初杜象一方面替別人佈置場地,其實一方面也是在為自己的做作品呢。



1938 穿衣服的模特兒
Mannequine on the Rue Surrealiste Exhibition


短評:

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在介紹杜象的任何中文出版品裡看到這件作品,其實歐美所謂的杜象專家似乎也沒有在討論杜象的時候特別提到這件作品,也許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件作品屬於超現實主義所以不會在討論達達主義的時候討論它吧,果真如此那也算是很狹隘吧。的確,這件作品是杜象參加一九三八年巴黎所舉行的「國際超現實主義大展」所提供的作品,我早在三、四十年前就介紹過了(參閱Sarane Alexandrian 原著.李長俊翻譯,《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台北大陸書店一九七一年出版,第151-53頁)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閱。



1941 手提箱內的盒子
The Box in a Valise
Boîte en valise
(黃1982) 小手提箱
(張1986) 手提箱內的盒子
(吳1988) 旅行包內的箱子
(賴1988) 手提箱中之盒
(吳1998) 箱子裡的盒子
(王2001) 手提的盒子
(曾2001) 手提箱中之盒
(謝2004) 手提箱中之盒

短評:

這件作品的中文翻譯雖然大同小異卻也算是五花八門。各家都有對錯,優劣互見。我們可以先確定幾件事:1. valise是手提箱而box或boite則是盒子;2. 手提箱比盒子大,所以3. 杜象把比較小的盒子放在比較大的手提箱裡面,提著它來回於歐洲和美國之間。盒子裡面裝的是到那個時候為止,杜象所有作品的「迷你」版複製品。當瞭解了這個背景之後再來看中文翻譯我們就會發現黃(1982)的翻譯,盒子不見了;王(2001)的翻譯,箱子不見了;吳(1988)的翻譯,盒子也不見了不過卻出現了一個「旅行包」!這個旅行包顯然比箱子還大,而且把後者裝在它裡面,不過,杜象的這件作品並沒有所謂的「旅行包」這個東西。



1942 一英哩的線
Mile of Sring
(張1986) 十六英里之繩


短評:

歐戰期間一個從事於「解放法國」之民間組織在紐約舉辦了一個超現實主義展覽,也委託杜象設計展覽場地,結果他就去買了十六英里長的細繩來佈置,不過最後只用了一英哩,而且後來場地還因為繩子摩擦走火,造成小小的有驚無險的意外。有如前述的1200個煤炭布袋,現在一般學者也都終於認識到這個場地佈置其實也是杜象的裝置藝術作品,而不是為了別人而做的場地佈置。因為最後使用的長度是一英哩,所以一般的英文標題也都是Mile of String,不知道張(1986)的十六英里根據的是什麼?

1942 模仿德魯渥的作品
In the Manner of Delvaux
À la manière de Delvaux


短評:

這件作品我們似乎也不曾在國內的中文介紹裡面看過,其實國外的介紹也非常少,接近沒有。所以如果說,截至目前為止國際學術圈對杜象的研究其實還有很多遺漏或缺失,並非過言。







引用文獻 (按出版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黃才郎等編譯(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
張心龍譯(1986).《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88).《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藝術家。
賴明珠等編(1988).《達達的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
吳秀梅等譯(1988).《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台灣大英百科。
張心龍(1990).《都是杜象惹的禍》;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91).《物體藝術》;台北:遠流。
何恭上(1994).《近代西洋繪畫》;台北:藝術圖書。
呂清夫(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傑出。
吳瑪俐譯(1998).《杜象》;科隆:塔森。
王文融譯(1998).《世界藝術史》;台北:聯經。
曾長生(2001).《杜象—現代藝術守護神》;台北:藝術家。
王瑞芸譯(2001).《杜尚訪談錄》;廣西:師範大學。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
楊松峰譯(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
謝明錩(2004).《看懂世界名畫》;台北:爾雅。
風之藝廊.〈杜象作品賞析〉tw.myblog.yahoo.com
林素惠.〈杜象細微體的觀念和媒體藝術〉yageofoundation.or
唐曉蘭.〈杜象與觀念藝術〉lib.hcu.edu.tw
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vr.theatre.ntu.edu.tw
視覺素養學習網.vr.theatre.ntu.edu.tw
林萬福.建築攝影後現代論評blog.sina.com.tw/lingys
Mialiu部落格.〈她有一個大屁股〉blog.xuite.net/tabqweliu
陳慶坤部落格o2u.org.tw/cck001/modules/weblo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