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象重要作品中文翻譯 (三)

這份資料主要是根據我自己手上現有的十來本中文藝術類書籍整理出來的,其中杜象的專書只有四本,包括兩個版本的《杜象訪談錄》(張心龍的台灣版和王瑞芸的中國版),另外是吳瑪俐的Taschen版《杜象》中文翻譯本和曾長生的《杜象》。其他則是一般藝術書籍但是以現代藝術為主。期刊方面我手上雖然有好幾百本,但是要一本一本去檢查有沒有和杜象相關的訊息,因為工程浩大暫時不做。而目前如果我們從Google的入口網站打關鍵字「杜象」來搜尋,大約可以找到26,300多條訊息。不過利用網路的訊息來獲取知識,需要有很大的耐性,而且真正有用的訊息也往往只佔很小的比例。我自己的試驗是:花了兩、三個多小時巡視了50多頁的條文目錄也打開了五百多條訊息來閱讀,結果發現只能採用其中的五、六條。本文全文安排的方式為首先是把杜象重要作品按照年代先後順序排列,其中包括我個人建議的中文譯名以及英文和法文的標題,再來是國內常見的各家中文譯名,最後是我個人對於這些中文翻譯的討論,這份資料雖然不能說是涵蓋了所有目前國內有關杜象的中文介紹,但我們至少可以從這裡「窺見其一斑」。總之資料的蒐集固然重要,我們對於這些資料的討論應該是更加有幫助的。本文所引用的文獻全部列在文末,以供查證。引文和引用文獻全部按照發表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1918 (從玻璃的另外一面)用一隻眼睛來看,靠近著看,差不多要看一個小時

To Be Looked at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ass) with One Eye, Close to, for Almost an Hour
A regarder (l’autre côté e du verre) d’un oeil de près pendant presque une heure

(張1986) 應該用一隻眼睛來看,靠近仔細盯著看,差不多  一個小時
(曾2001) 約一小時視覺所見(玻璃裡側)

短評:這件作品張(1986)譯為「應該…」,其實原文並沒有「應該」的語氣,而且他也把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ass這些英文通通省略沒有翻譯,所以工作並不算完成。曾(2001)的翻譯則闕漏更多,不過他卻沒有忘記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ass這幾個字,所以也算是加分。

1918 剃髮
Tonsure
(王2001) 杜象約新髮型
短評:首先,如果把tonsure翻譯成「新髮型」,那麼感覺上就會讓人覺得比較像是日常生活的一個事件,而不是一件作品。此外,男生剪頭髮英文叫做hair cut,而tonsure這個字指的比較屬於是一種宗教的儀式,所以應該譯為「剃髮」比較接近原意。

1919 不快樂的現成物
Unhappy Readymade
Readymade malheureux
(張1986) 不快樂的現成品
(吳1998) 不幸的現成物
(王2001) 不幸的現成品
(曾2001) 不愉快的現成物
短評:首先,如我前面已經說明過的,把readymades翻成「現成物」而比翻成「現成品」基本上比較貼近杜象的原意。此外,「不快樂」似乎也比「不幸」貼近原意,何況「不幸」這兩個字聽起來蠻嚴重的。正如同有人很喜歡把英文的unfortunately翻譯成「不幸的」顯然也有些過於「言重」,其實它往往只表示「可惜」的意思而已。


1919 巴黎的空氣
Air of Paris
Air de Paris
(張1986) 巴黎的空氣
(賴1988) 巴黎之氣
(吳1998) 巴黎的空氣
(王2001) 巴黎的空氣
(曾2001) 巴黎的空氣
短評:這個作品的標題翻成「巴黎的空氣」就行了,既簡單又明白,不知道為什麼曾(2001)要將它翻成「巴黎之氣」?徒然增加很多「歧意」,讓讀者感到困惑?因為事實上,「氣」這個字的內容涵義太豐富了,應該是不能隨便亂用的。凡是對玄學、靈學或道學等所謂的神秘主義有所涉獵的人就知道了。

1919 給燦克的支票
Tzanck Cheeck
(張1986) 倉克的支票
短評:這是杜象親自精心製作,以假亂真的一張「手繪」支票,作為給他的牙科醫生燦克的醫療費。他接受了,事實上也賺到了!


1919 L.H.O.O.Q.
L.H.O.O.Q.
(張1986) L.H.O.O.Q.
(吳1998) L.H.O.O.Q.
(曾2001) L.H.O.O.Q.
(黃2002) L.H.O.O.Q.
(謝2004) L.H.O.O.Q.
(web) 長頭鬍鬚的蒙娜麗莎
(Mialiu) 她有一個大屁股 Gabrielle Buffet ella a chaud au cul 1945 View
短評:這件作品的標題應該是不用翻譯的,事實上我們也看到大部分人都沒有翻譯,這是正確的。上列這則Web資訊「長頭鬍鬚的蒙娜麗莎」其實不能算是原作標題的翻譯,而是作品內容的說明。此外用「長頭鬍鬚」來形容也讓人覺得怪怪的,因為通常我們只會說「長頭秀髮」或「滿臉鬍鬚」,這樣的形容位置才算正確。另外一則網路資訊,Mialiu的翻譯為「她有一個大屁股」,表示譯者可能聽過有關杜象這件作品的一些故事。不過,也許是因為輾轉聽來經過好幾手,或者只是道聽塗說所以這裡的資訊還是錯誤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人問杜象這個作品的標題怎麼唸?他的回答是說「就用發音學的方法去唸」。其實杜象的回答算是蠻籠統的,可是他的朋友Gabriell Buffet就在一九四五年出版的View這本雜誌上寫了一篇文章認為杜象這件作品的標題應該把字母一個個用法語發音的方式把它唸出來:elle ach au au qu,可是她又說,其要領是要很快地唸,所以就會變成elle a chaud au cul這樣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她有一個紅騷屁股」!雖然Buffet女士的詮釋有很高的「一廂請願」的成分,可是顯然很受到佛洛依德派的學者們的歡迎,因為如此一來他們又可以在杜象的「情慾變態」或「憎恨女性」這些議題上面大作文章了。

1920 旋轉的玻璃片 (精密光學)
Rotary Glass Plates -Precision Opitics
Rotative plaque verre – Optique de precision
(何1994) 回轉板(正確的視覺)
(吳1998) 旋轉的玻璃盤
(王2001) 旋轉浮雕
(曾2001) 旋轉的玻璃(正確視覺)
(謝2004) 旋轉的玻璃
短評:這件作品標題的中文翻譯看來蠻多樣化,可惜目前看來沒有一個是完全正確的。首先必須指出雖然當我們去查閱英漢字典的時候會看到不論是rotary 或rotate都的確有「旋轉」和「回轉」的意思,嚴格說起來這兩種動作方式還是有差別的。因此,何(1994)的翻譯「回轉」並不正確,何況這件作品中旋轉的東西根本不是什麼「板子」,也不是像其他翻譯所說的「玻璃盤」,而是五個大小不一的長條形玻璃片。它們會在馬達通電之後作出旋轉運動而讓人產生錯覺以為它們是一個圓形的大玻璃片。因此杜象才會稱呼它為「精密光學」,但可不是什麼「正確視覺」!王(2001)將這件作品翻譯為「旋轉浮雕」顯然是把杜象的兩件作品搞混了,這是一九三五年才出現的Rotoreliefs (Optical Discs),我們在後面還會有進一步的討論。


1920 累積灰塵
Dust Breeding
Élevage de poussière
(吳1988) 大玻璃上的塵埃
(吳1998) 養灰塵
(曾2001) 累積灰塵的大玻璃
短評:雖然法文elevage和英文的breeding的確都有「飼養」的意思,可是它們也有「滋生」或「產生」的意思,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參照各個作品產生的背景的話,我認為採用中性的「累積」會更好。其實它就是未完成的《大玻璃》的一個部分。杜象的這個《大玻璃》雖然號稱從一九一五做到一九二三前後八年才完成,但實際上有大部分的時間是躺在工作室裡,沒有去動它的。開工之後的第五年,有一天杜象和曼瑞(Man Ray)一起到工作室看見上面積滿灰塵,在昏暗的工作室裡兩人突然發眼前的景象很美,於是就決定將它拍攝下來。曼瑞把相機的光圈調到最小,同時把快門調到B,然後和杜象出去吃午餐,午餐會來才關掉相機。相信任何人都有同感,這的確是一件很美很美的照片。

1920 眼科醫生的見證
Oculist Witnesses
(王1998) 秘術的見證
(曾2001) 眼科醫生的證人
短評:對於這件作品的翻譯,王(1998)和曾(2001),各有對錯,優劣互見。Witneeses是第三人稱動辭,當然是「見證」而不是「證人」;王(1998)把眼科醫生看成「秘術」顯然是誤把oculist看成occult了,可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1920 新寡
Fresh Widow
(何1994) 窗
(吳1998) 新鮮的寡婦
(王2001) 清新的窗戶
(曾2001) 新寡
短評:王(2001)把英文widow錯誤地看成window,所以「寡婦」變成「窗戶」,這樣的翻譯太過粗心吧,也完全沒有體會到杜象玩文字遊戲的苦心。何(1994)的翻譯甚至連fresh也免了,十分輕率。同樣是正確的翻譯,但是曾(2001)的「新寡」顯然比吳(1998)的「新鮮的寡婦」在中文的精練上略勝一籌。

1920-21 Rrose Sélavy
(黃1982) 致流水,此即生命
(張1986) 露絲薛拉薇
(吳1998) 羅莎塞拉薇
(王2001) 羅絲瑟拉薇
(曾2001) 露茜賽娜維
(謝2004) 露茜賽娜維
短評:關於杜象男扮女裝時所特別取的這個女性假名,歐美學者和評論家有很多討論。先說姓氏Selavy,中文譯音大同小異,都是法文c’est la vie的諧音,意思是「這就是生活」。至於名字,我們從中文介紹當中發現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把名字音譯成「露絲、露莎或露茜」這點顯示和國際上學術界的討論沒有什麼呼應,甚至毫無所悉。不過我們先把錯誤最大的「茜」字去除,因為這個字發音是「欠」,是完全不合的。正確的翻譯訣竅在於Rrose這個名字前面的R字也是要發音的,也就是說要先唸出R的發音然後再接著唸rose的發音。至於這個R字的發音目前有兩派說法,有人主張R字用法語發音所以唸成如「ㄟㄏ」,所以整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在唸eros,也就是「情慾、性愛」的意思,這個說法當然受倒信仰佛洛依德學說的評論家歡迎,也是目前的主流;另外一個主張是用英語發音所以唸成如「ㄚㄦ」,所以整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在唸arrose,其實這也是杜象本人建議的,它有「飲酒」和「洒水」的意思。可惜,目前學術界的普遍流行是「不必理會」原作者,所以主張「飲酒」和「洒水」的人很少,令人感慨!我實在不懂,既然說「不必理會原作者」,那麼為什麼人們還「理會這個主張不必理會原作者的原作者」呢?上面所有例子當中只有黃(1982)不是音譯而是說明或解釋,不過就姓名來說這樣做法當然是不恰當的,把美國總統Bush的名字翻譯成「矮樹叢」或參議員Goldwater的名字翻譯成「金水」當然是不對的。而且「致流水,此即生命」中的「致」字語意也不能算是很清楚的。
1920 為什麼不打噴嚏
Why Not Sneeze?
(賴1988) 為什麼不打噴嚏
(何1994) 方糖,鳥籠
(吳1998) 為什麼不打噴嚏
(王2001) 為什麼不打噴嚏
(曾2001) 為什麼不打噴嚏
短評:這個作品的標題所有人的翻譯都是對的,只有何(1994)除外。其實他只是說出作品裡面的東西,而且缺三漏四,不是負責任的翻譯者所應為。

1920 美好的氣息,面紗的水
Belle Haleine, Eau de Voilette
(吳1998) 香味
(王2001) 美麗的呼吸
(曾2001) 美好的氣息,面紗水
短評:這個作品曾(2001)的翻譯可圈可點。王(2001)漏掉後半段,其實法文haleine雖然也有「呼吸」的引申意,主要是指「呼出來的氣」所以還是以「氣息」較佳。至於吳(1998)則只能算是自由發揮個大概意思了。
1920 奧斯特利茲的喧鬧
The Brawl at Austerlitz
La Bagare d’Austerlitz
(吳1998) 奧斯塔利茲的鬥毆
(曾2001) 奧斯杜里茲的喧噪
短評:Gare d’Austerlitz是巴黎六大鐵路火車站之一,在賽納河左岸的第十三區。

1923 懸賞2000美金
Wanted with $ 2000 Reward
(吳1998) 懸賞2000美金
短評:杜象這張海報上面有好多文字,可是歐美所謂的杜象專家學者幾乎沒有半個人有討論到它,令人感到非常遺憾。

引用文獻 (按出版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黃才郎等編譯(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
張心龍譯(1986).《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88).《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藝術家。
賴明珠等編(1988).《達達的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
吳秀梅等譯(1988).《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台灣大英百科。
張心龍(1990).《都是杜象惹的禍》;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91).《物體藝術》;台北:遠流。
何恭上(1994).《近代西洋繪畫》;台北:藝術圖書。
呂清夫(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傑出。
吳瑪俐譯(1998).《杜象》;科隆:塔森。
王文融譯(1998).《世界藝術史》;台北:聯經。
曾長生(2001).《杜象—現代藝術守護神》;台北:藝術家。
王瑞芸譯(2001).《杜尚訪談錄》;廣西:師範大學。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
楊松峰譯(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
謝明錩(2004).《看懂世界名畫》;台北:爾雅。
風之藝廊.〈杜象作品賞析〉tw.myblog.yahoo.com
林素惠.〈杜象細微體的觀念和媒體藝術〉yageofoundation.or
唐曉蘭.〈杜象與觀念藝術〉lib.hcu.edu.tw
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vr.theatre.ntu.edu.tw
視覺素養學習網.vr.theatre.ntu.edu.tw
林萬福.建築攝影後現代論評blog.sina.com.tw/lingys
Mialiu部落格.〈她有一個大屁股〉blog.xuite.net/tabqweliu
陳慶坤部落格o2u.org.tw/cck001/modules/weblog
Read more!

成功的條件

我們研究歷史,往往會有兩種不同的感覺:一個感覺是發現社會和人性的變遷很快,很不一樣;另外一種感覺和第一種感覺正好相反,也就是說,當你研究歷史演變過程的時候,你也會發現其實有很多東西是不變的。就以藝術而言,人們常常說,最早的藝術家為神權服務,後來的藝術家為君權服務,到了近代之後,藝術家變成為有錢的商人和權貴服務。到了現代,尤其是所謂進步的前衛藝術,好像藝術家再也不為任何人服務了。這話其實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換言之,這句話也對也不對。比較正確的觀察應該是,在現在進步的民主時代社會裡,上述各種類型的藝術家同時存在,他們還是繼續有人分別為神權、君權和巨商大賈服務。而不論是那一種型態的服務,其實追根究底還是在為藝術家自己服務: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增加自己的財富,擴張自己的影響力。從這點來看,歷史的演變告訴我們,社會的基本結構和人性並沒有太多的改變。其中如果我們就藝術贊助這個議題來看,這點更加清楚。進步的民主時代,藝術的贊助從過去的教會、君王貴族和巨商大賈之外,增加了一個更重要的贊助者:那就是政府,特別是政府的文化單位。這樣的社會制度,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會讓事情變得比較進步,資源的分配比較超然,比較公正,但事實上,因為人性是不變的,所以不論是贊助者的機構或被贊助的藝術家,裡面同樣包括了千古不變的人性,包括種種良性的和惡性的競爭,種種光明的和不光明的手段,種種有效的和無效的策略,統統出籠:為巧取豪奪、蠺食鯨吞或搖尾乞憐,吃嗟來之食而努力。有人認為台灣曾經有過非常崇洋媚外的階段,也有過非常民粹的階段。但是根據我們的觀察,目前應該也是兩種狀況同時存在。坦白說,你可能因為崇洋媚外而被攻擊,但也可能以同樣的理由被人吹噓誇讚;而如果你走的是本土民粹,其情形也是一樣的,你可能因為很本土而被攻擊,但也可能以同樣的理由被人吹噓誇讚。所以,如果你想成功,問題不在於你的藝術是屬於那一種類型,而是在於第一,你追求成功的慾望強不強,第二,你追求成功的意志堅不堅定;第三,你追求成功的手段厲害或不厲害。當然了,所有這一切還要加上你的努力夠不夠。但是光靠努力還不行,運氣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運氣好,所有條件、所有因素通通發揮應有的效果;運氣不好,所有條件、所有因素通通發揮應反效果。所有這一切條件完成之後,最後才輪到看看你有沒有真正的才情。才情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不過和上書其他因素比起來,他的重要性排在最後一位。讓我們倒過來再述說一次:一個人要成功,必須確實有才能,但是光有才能還不夠必須很努力,可是光靠努力還不夠,還要運氣好。運氣好不如關係好,手段好。光有好手段還不行,必須有非常堅強的意志,因為成功的過程難免會有些曲折。究竟是什麼東西能夠讓你熬過各種考驗,最後要靠的是非常強烈的慾望,所以歸根究底慾望才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過也不必把慾望两個字想像成很難聽,什麼叫做慾望,其實就是「我要成功」的念頭! Read more!

杜象作品中文翻譯 (二)

這份資料主要是根據我自己手上現有的十來本中文藝術類書籍整理出來的,其中杜象的專書只有四本,包括兩個版本的《杜象訪談錄》(張心龍的台灣版和王瑞芸的中國版),另外是吳瑪俐的Taschen版《杜象》中文翻譯本和曾長生的《杜象》。其他則是一般藝術書籍但是以現代藝術為主。期刊方面我手上雖然有好幾百本,但是要一本一本去檢查有沒有和杜象相關的訊息,因為工程浩大暫時不做。而目前如果我們從Google的入口網站打關鍵字「杜象」來搜尋,大約可以找到26,300多條訊息。不過利用網路的訊息來獲取知識,需要有很大的耐性,而且真正有用的訊息也往往只佔很小的比例。我自己的試驗是:花了兩、三個多小時巡視了50多頁的條文目錄也打開了五百多條訊息來閱讀,結果發現只能採用其中的五、六條。本文全文安排的方式為首先是把杜象重要作品按照年代先後順序排列,其中包括我個人建議的中文譯名以及英文和法文的標題,再來是國內常見的各家中文譯名,最後是我個人對於這些中文翻譯的討論,這份資料雖然不能說是涵蓋了所有目前國內有關杜象的中文介紹,但我們至少可以從這裡「窺見其一斑」。總之資料的蒐集固然重要,我們對於這些資料的討論應該是更加有幫助的。本文所引用的文獻全部列在文末,以供查證。引文和引用文獻全部按照發表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1914 巧克力研磨器
Chocolate Grinder
Broyeuse de chocolat

(張1986) 磨巧克力機
(何1994) 巧克力研磨器
(吳1998) 磨巧克力機
(王1998) 巧克力粉碎機
(王2001) 巧克力磨
(曾2001) 巧克力研磨器

短評:在這個例子裡,幾個翻譯都大同小異,算還OK了,可是王(1998)把它翻譯成「粉碎機」則比較不妥,因為這樣的稱呼我們通常把它想像成龐然大物的重工業機具,例如把大石塊粉碎的機器,小小的咖啡豆或巧克力之類應該使用「研磨」兩字比較恰當。





1914-15 九個男性的模型
9 Malic Moulds
9 Moules malic

(張1986) 九個蘋果模子
(吳1988) 男性塑模
(吳1998) 九個男性模型
(王1998) 蘋果酸模子
(王2001) 九個殌基氫模子
(曾2001) 九個雄性的鑄型

短評:9 Malic Moulds是杜象的代表作《大玻璃》中的一個部分單獨出來成為另外一件作品。從這件作品名稱的中文翻譯正確與否,也可以看出來對於大玻璃是否有足夠的了解。其中的關鍵字就是malic,也許由於查閱英文字典這個字的意思是「蘋果的」,所以張(1986)就把它翻譯成「九個蘋果模子」;王(2003)的翻譯也可能是出於英文字典的解釋,不過他的「蘋果酸」一詞實際上多了一個不相干的字「酸」,因為蘋果酸真正的英文字是malic acid。王(2001)的翻譯「殌基氫」,看起來很「化學」,不過看不出來根據的是什麼。其實,malic這個字是杜象自己發明的,字典查不到。查閱一下杜象自己的手稿,我們會發現,他在malic這個字的後面加了一個問號?其實,它和英文本來就有的male這個字,內容是一樣的,就是「男性的」意思。杜象的小小文字遊戲居然變成中文翻譯的大陷阱,也真有意思!這九個男性,根據杜象的手稿說明就是:僧侶、百貨公司送貨員、憲兵、騎兵、警察、(殯葬)承辦人、僕役、餐廳茶房、站長。


1915 斷臂之前
In Advance of the Broken Arm
(張1986) 在斷臂之前
(吳1998) 超級殘臂
(吳1998) 斷臂前
(王2001) 折斷胳膊之前
(曾2001) 斷臂之前
(黃2002) 在斷臂之前
短評:這個作品的重點在於它的「懸疑」氣氛;此外也在玩雙關語的遊戲,因為英文arm固然是指人的手臂,同時也是指各種用具的「把手」,所以不能確定到底是人的手臂斷了或是鏟子的把手斷了。各家翻譯大致保留了這個趣味性,但王(2001)說arm就是「胳膊」的意思,基本上已經排除了「把手」的可能性,是太武斷了。他甚至還說,這個胳膊是「折斷」而不是其他可能方式,就更加一廂情願了。至於吳(1988)的「殘臂」,表示的是斷掉以後的殘留胳臂,原來題目中的「懸疑」氣氛完全蕩然無存;至於吳(198)「超級」一詞實在不知所云。


1915-23 新娘被她的單身漢們剝光了,甚至 (大玻璃)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 Bachelors, Even (The Large Glass)
La mariée mise à nu par ses célibatarires, même (Grand verre)
(黃1982) 甚至,新娘被她的漢子剝得精光
(張1986) 甚至,新娘被她的漢子剝精光
(吳1988) 大玻璃
(吳1988) 甚至,新娘被她的漢子剝得精光
(張1991) 甚至,新娘被她的男人剝得精光
(吳1991) 被漢子退去衣服的新娘
(何1994) 新娘被單身漢剝光
(呂1996) 新娘甚至被獨身者們剝光了
(吳1998) 新娘被她的獨身男子退去衣衫,甚至
(王1998) 被獨身者脫得赤裸裸的新嫁娘
(王2001) 新娘,甚至被光棍們剝光了衣服
(曾2001) 甚至,新娘被她的男人剝得精光
(黃2002) 甚至,新娘被她的男人剝得精光
(楊2003) 甚至新娘也被她的男人剝的精光
(謝2004) 大玻璃
(台大web) 新娘也被她的男人剝得精光
(唐web) 新娘被她的九個男人剝得精光
(林web) 新娘被其未婚者脫光
短評:從這份資料可以看出來,所有杜象的作品當中,這件作品是最常在中文介紹裡被提到的,雖然它也是所有杜象作品中最複雜的一件。關鍵字英文的Bachelors和法文的célibatarires都是指「沒有結婚的單身男人」因此,僅僅把它翻譯為「漢子或男人」,意思並不完整,應該翻譯為「獨身男子、單身漢或光棍」才算比較正確。此外這個字的原文是複數,因此正確的中文翻譯還應該加上「們」字,所以是「獨身男子們、單身漢們或光棍們」。此外吳(1998)的中譯「退去衣衫」雖然文雅,但是只表達了stripped的意思,英文的stripped bare和法文的nu都要「剝光了」三字才能表達完全。至於même這個字,有人認為杜象可能是在玩法文的諧音遊戲,表示「自戀或愛自己」因為它和m’aime同音。不過,這個說法並不成立。因為是不是「自戀」要看前面的主詞是什麼,其實它可以是任何人,只有用je字(我)才是自己愛自己,其他人稱都不是。何況英文標題even並沒有「自戀或愛自己」這個含意,所以翻譯成「甚至」才是Okay的。不過,杜象自己曾經表示,不要用因果關係的邏輯去理解這個字,所以根據這個原則,吳(1991)的翻譯把「甚至」兩字漏掉,後來(1998)的翻譯則把它擺在最後,應該是比較好的。此外何(1994)的翻譯太過簡化,而且完全沒有抓到重點;吳最早的翻譯(1988)和謝(2004)則避開一切問題,只翻譯這件作品的綽號「大玻璃」。相對的,唐(web)翻譯為「被九個男人剝得精光」則過分說明,因為原作標題並沒有這麼說,不過她的理解是正確的,因為這些把新娘的衣服脫光的單身漢們就是前述的9 Malic Mouldes的九個男人。

1916 旅行者的摺疊物
Traveller’s Folding Item
Pliant de voyage
(吳1998) 可摺疊的旅行用品
(王2001) 旅行用的對疊裝置
(曾2001) 旅行者的摺疊袋
短評:這件作品,吳(1998)的翻譯接近法文標題:曾(2001)的翻譯則接近英文標題。不過,對照作品就會知道「袋」字的用法是錯誤的,因為它只是一個英文打字機的套子。王(2001)的翻譯離題最遠:首先,它不是一個裝置;其次,原文並沒有說「要對疊」。


1916 隱藏物的聲音
With Hidden Noise
A bruit secret

(賴1988) 隱藏的傳聞(一種散佈的秘密)
(吳1998) 帶有神秘的聲音
(王2001) 秘密的聲音
(曾2001) 隱藏傳聞的雜音

短評:要正確地翻譯件作品的標題,首先當然是要知道這是件什麼樣的作品。從翻譯的正確與否就可以知道翻譯者對這件作品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認識。這件作品簡單的說就是一個麻繩做的球體,上下用两片銅板封住。但是在用銅板封死之前,杜象請別人偷偷丟進一個東西,甚至不要讓他知道。其結果是當我們拿起這件作品的時候,被封在麻繩球裡面的東西就會跑來跑去發出滾動的聲音。所以吳(1998)譯為「帶有神秘的聲音」和王(2001)譯為「秘密的聲音」雖然大致okay,不過重點是這個發出聲音的東西是隱藏(hidden)起來的。所以曾(2001)譯為「隱藏傳聞的雜音」,「隱藏」兩字是正確的。可是他卻又跑出「傳聞」兩字就奇怪了,這不僅僅是畫蛇添足,而且是錯誤的。我的判斷可能是因為他誤把法文當作英文看的結果。因為「聲音、雜音」的法文bruit,如果你把它當作英文字去查字典結果就是「傳聞」!這種錯誤的把法文當英文翻譯的現象居然也出現在賴(1988)台北市美術館的「愛荷華大學收藏達達特展」的專刊裡面!而且居然把法文à (意思是「關於」)當作英文的a 而翻成「一種」,太可怕了吧!此外又例如杜象有一幅叫「下棋者」的油畫,它的英文標題是chess players 或plyers of chess而法文標題則為joueurs d’echecs,但是何(1994)的翻譯,居然乾脆把這個字d’echecs(下棋的)的發音直接翻出來成為「德希斯人」,真是不知所云,也很可怕!

1916 梳子
Comb
Peigne

(曾2001) 梳子

短評:這件作品的奧妙之處在於梳子上面的刻字或稱之為「銘文」,可惜歐美的學者幾乎沒有什麼人去討論它。

1916-17 阿波里奈爾上了油漆
Apolinere Enamaled

(吳1998) 阿波里內爾上了琺瑯彩
(曾2001) 艾娜梅塗刷阿波里迺爾
短評:這件作品杜象是塗改人家的商品廣告來玩文字遊戲,其標題Apolinere顯然是指涉到法國現代藝術圈的名人阿波里奈爾了,雖然拼音上面有些差異(原名為Guillaume Apollinaire)也無所謂了,至於Enamaled就是塗上油漆的意思,所以吳(1998)的翻譯是對的;但是曾(2001)的翻譯就和前述何(1994)的翻譯有異曲同工之「謬」!因為他也是把Enamaled的發音直接翻出來成為「艾娜梅」,把刷油漆的動作變成一個女生的名字,這是天才的神來之筆。

1916 噴泉
Fountain

(張1986) 噴泉
(賴1988) 泉
(呂1996) 噴泉
(吳1998) 噴泉
(王1998) 泉
(王2001) 泉
(曾2001) 泉
(黃2002) 噴泉
(楊2003) 噴泉
(謝2004) 小便池
(視覺web) 清泉
(林web) 芳泉
(陳web) 尿盆
短評:這件作品也是在介紹杜象的文章中最常被提到的,它的中文翻譯大同小異,「噴泉」最貼近原文,「泉」勉強可以。「小便池」嚴格的說不是翻譯而是指出它是什麼東西,把它說成「尿盆」則更為粗魯。至於翻譯成「清泉」則已經超過原文的意思而加上翻譯者自己的想像,若叫做「芳泉」則更加誇張的可怕。


1917 盲人
Cover for the Blind Man no. 1

(黃1982) 盲人
(張1986) 盲人

短評:這本期刊的封面並不是杜象畫的,他只不過是出個主意而已,有些中文介紹說封面是杜象畫的,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

1917 措錯
Cover for Rongwrong

(黃1982) 汪汪
(張1986) 挫錯
(吳1988) 隆亂

短評:就如同前述的Blind Man一樣,Rongwrong這本期刊的封面也不是杜象畫的,他只不過是出個主意而已,有些中文介紹說封面是杜象畫的,這是不正確的。Rongwrong這本期刊的原文應該是Wrong-wrong(意思是「錯錯」),但是畫封面的人弄錯了標題,杜象到了印刷廠才發現,但是居於「達達」順其自然的精神,也就將錯就錯出版了。Rong-wrong的發音相同,所以張(1986)的中文翻譯「挫錯」算是值得稱讚,不過若把標準再提高一點的話,我主張應該翻成「措錯」更好!因為這樣一來不但兩個字的發音相同,字型也類似,而且它們的右半部都有「昔」字,正如原文標題右半邊都有ong一樣,此外也還保留英文Wrong字原來的意思「錯」。「措」字用的尤其精采,因為它還有「措手不及」的含意,更把作品背後的故事很傳神地表達了出來。文字的奧妙在此,好的翻譯令人激賞之處也在此!至於吳(1988)的翻譯「隆亂」顯得非常隨便,似乎沒有經過什麼思考的信手拈來,就算是「音譯」,其實發音也差很遠。黃(1982)的翻譯,顯然不知道有這樣的背景故事,也缺乏用心,也許這「汪汪」兩字可能只是看到封面兩隻狗的聯想吧?當然了,就口齒不清的人來說,「汪汪」的發音倒是和Rongwrong倒也有些接近就是了。


1917 陷阱
Trap
Trebuchet

(吳1998) 圈套
(曾2001) 用了一個很偏僻的字,上面是网,下面民

短評:若照杜像本人的說法,他原來並沒有意思要說他的ready- mades是藝術作品,但是後來也就隨順了藝術世界的認定,把它們看成是藝術了。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認為將readymades翻譯為「現成物」比翻譯為「現成品」更加貼近杜象的本意。就拿這個衣服掛勾來說,按照杜象的說法,這個東西本來是放在地上的 (的確有些藝術家的家真的亂七八糟,地板上都是亂丟的東西),有一天杜象在自己家裡走路不小心差點被它絆倒,所以他就隨口罵了一聲「陷阱!」一旦我們知道了這個背景故事,則正確的標題「陷阱」自然而然就出來了。至於「圈套」兩字則通常是表示比較複雜的狀況,不像我們上面所說的故事那麼單純。曾(2001)的翻譯用了一個很偏僻的字,上面是网字,下面是民字,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甚至也不會唸呢。


1917 帽架
Hat Rack

(張1986) 帽架
(曾2001) 衣帽架

短評:如果是以物品為準來看的話,這個東西可以同時是衣服和帽子的架子沒錯,不過因為原文標題有hat這個字,所以更精準的翻譯應該是「帽架」。


1918 為旅行所作的雕塑
Sculpture for Travelling
Sculpture de voyage

(吳1998) 旅行雕塑
(王2001) 為旅行所作的雕塑
(曾2001) 旅行雕塑

短評:如果杜象出門的時候帶著它到處旅行,那麼這個東西就是「為旅行所作的雕塑」。

1918 你…我
Tu m’

(張1986) Tu m’
(王2001) 你我
(曾2001) 你刺穿了我
(王2002) 你對我…

短評:除了英文不算之外,許多主要的歐洲語文包括像法文、德文、義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它們所有的名詞和代名詞和它們的冠詞幾乎都是被分成為陰性和陽性的,在德文裡甚至還有所謂的中性。而在人稱代名詞的第二人稱的場合,還分為兩種:比較熟悉同輩分朋友的「你」和需要在稱呼時要表示敬意的「您」。在法文裡,tu 就是比較一般用法的「你」(vous是比較尊敬的用法「您」)。除此之外,法文和中文 (甚至和英文) 在結構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拿「我愛你」和「你愛我」來說,中文和英文的結構幾乎是一模一樣的:I love you 和You love me。可是法文的Je t’aime(我愛你) Tu m’aime (你愛我) 其結構實際上卻是相當於中文的「我你愛」和「你我愛」。在這兩個例子裡, tu 和je 分別為主詞的「你」和「我」。而其受格形式則為te和me,可是因為aime (愛)這個字是以母音a開始的,所以受格的me要改寫為m’。一旦我們明白了這些簡單的法文文法,就會知道杜象這件作品的標題,它所表示的是一個「你對我做了一個沒有說出來的動作」或是「你對我有一個沒有說出來的感覺」,因此這個標題的文字遊戲之重點是在於不論是「動作」或「感覺」,那個法文字的開頭第一個字母必須是母音,因為在這裡「我」字是以m’ 而不是me表示可知。總而言之,這個標題表示的是一個「開放的」、「沒有完成的」敘述。任何人可以加上他自己認為恰當而且合乎上述文法規則的字。話雖如此,這個標題的奧妙之處應該還是在於「盡在不言中」的那種感覺吧。可笑的是有不少自作聰明的歐美評論家自己找到一個字,例如ennuies (tu m’ennuies)意思是「你讓我感到厭煩」,就沾沾自喜以為很幽默,其實杜象原作標題的「韻味」盡失,那才真令人感到厭煩呢。就如同漢斯哈克(Hans Hacke)也曾經針對杜象的《斷臂之前》做了一個作品稱為《斷臂之後》的作品(是一隻被打斷把手的雪鏟),這樣一來就好像說了一則附帶說明的笑話,讓人覺得索然乏味。回到中文翻譯來討論,也許因此之故張(1986)採取比較保守的態度,保留原文Tu m’沒有翻譯出來,至於「你我」和「你對我」則差強人意,而曾(2001)的翻譯「你刺穿了我」完全是翻譯者個人的幻想,讀來令人怵目驚心,而且和原作無關!

引用文獻 (按出版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黃才郎等編譯(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
張心龍譯(1986).《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88).《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藝術家。
賴明珠等編(1988).《達達的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
吳秀梅等譯(1988).《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台灣大英百科。
張心龍(1990).《都是杜象惹的禍》;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91).《物體藝術》;台北:遠流。
何恭上(1994).《近代西洋繪畫》;台北:藝術圖書。
呂清夫(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傑出。
吳瑪俐譯(1998).《杜象》;科隆:塔森。
王文融譯(1998).《世界藝術史》;台北:聯經。
曾長生(2001).《杜象—現代藝術守護神》;台北:藝術家。
王瑞芸譯(2001).《杜尚訪談錄》;廣西:師範大學。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
楊松峰譯(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
謝明錩(2004).《看懂世界名畫》;台北:爾雅。
風之藝廊.〈杜象作品賞析〉tw.myblog.yahoo.com
林素惠.〈杜象細微體的觀念和媒體藝術〉yageofoundation.or
唐曉蘭.〈杜象與觀念藝術〉lib.hcu.edu.tw
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vr.theatre.ntu.edu.tw
視覺素養學習網.vr.theatre.ntu.edu.tw
林萬福.建築攝影後現代論評blog.sina.com.tw/lingys
Mialiu部落格.〈她有一個大屁股〉blog.xuite.net/tabqweliu
陳慶坤部落格o2u.org.tw/cck001/modules/weblog
Read more!

李長俊 一九九五年以後 所發表文章年表

1995 〈水彩類評審感言〉,《台北市第二十二屆美展專刊》 第14頁。
1995 〈資訊、象徵、質疑:談連德誠的藝術〉,《台灣藝術:第四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專刊》16-17, 101頁。
1995 〈複審報告及得獎作品賞析-斯土斯情鐵牛頌〉,《第七屆台北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     專刊》28-34頁,《雄獅美術》,第299期轉載;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5 〈現階段台灣美術史研究的方法論觀察〉,專題演講全文載於《一九九五年國際藝術教育亞洲年會論文集》263-267頁,《炎黃藝術》,第75期轉載;《第一屆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專輯》轉載,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5 〈革新大專院校美術科系入學考試〉,專題演講全文載於《一九九五年國際藝術教育亞洲年會論文集》923-928頁,《藝術家》,第248期轉載;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5 〈歡迎藝壇新秀〉,《第一屆三采美術新秀獎專刊》第6-7頁。
1996 〈第七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得獎作品賞析〉,《雄獅美術》,299期第28-36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6 〈革新大專院校美術科系入學考試〉,《藝術家》,248期第160-165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6 〈談一九七○年前後的台灣美術:賴瑛瑛訪問錄〉,《藝術家》,253期第360-368頁。
1996 〈文化的進出口:台灣藝術國際化的省思〉,《炎黃藝術》,74期第66-69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6 〈台灣有美術史乎-現階段台灣美術史研究的方法論觀察〉,《炎黃藝術》,75期第89-91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6 〈「借展」系列:沒有作品的作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聯展」概念藝術作品《借展》伴隨論文,《炎黃藝術》,第80期轉載;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6 〈「借展」系列:沒有作品的作品〉,《炎黃藝術》,80期第64-67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6 〈紀念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李應彬〉,《藝術家》,257期第381-387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6 〈台灣對西洋十九世紀繪畫的認識〉,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黃金印象:奧塞美術館名作特展目錄》,第107-120頁,《歷史文物》,第6卷第6期轉載;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6 〈台灣對西洋十九世紀繪畫的認識〉,《歷史文物》,6卷6期第16-22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6 〈現階段台灣美術史研究的方法論觀察〉,《第一屆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專輯》第208-211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7 〈版畫、素描重新定義:初審報告〉,《第八屆台北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專刊》第59-64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7 〈藝術與文化認同〉,專題演講全文載於《一九九七年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9-64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8 〈美術館的經營與管理〉,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厚啊,你麥擱講啦!》,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8 〈印象派的黃金時代〉,《人文教育叢刊》,2期,第64-69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8 〈美術史、美術教育、文化建設〉,《美育》,93期,第13-22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8 〈杜象的密咒法輪:西方現代藝術與東方神秘主義〉,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專題演講,節錄載於《新朝藝術》,1期第61-65頁;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8 〈杜象隱匿之處:東方神秘主義之線索的發現〉,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代藝術學報》,創刊號,第5-22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8 〈西洋美術史的宏觀與微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史教學研究改進方案專集》;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8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李再鈐《中國佛教雕塑》序文,第11-13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8 〈第一峰的象徵與聯想〉,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行政院文化獎」《淬光連斗-陳慧坤特展專集》,第19-24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8 〈南宋牧牛圖-其傳統及象徵意義的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中國文學與美學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第三屆中國文學與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11-125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8 〈台灣餅和美國派〉,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及《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序;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與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9 〈藝術、文化、知識〉,專題演講全文載於《一九九九年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85-593頁,《美育》,107期轉載;;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9 〈藝術、文化、知識〉,《美育》,107期第1-5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此作品已被借展》,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9 〈最新=最好?傳統與創新之爭〉,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世界文化百年論文集.卷一》,第33-68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9 〈藝評淺說〉,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出版,《台灣藝評研究1997-1998》,第10-19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99 〈台灣藝評閱讀1997-1998〉,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出版,《台灣藝評研究1997-1998》,第20-35頁。
1999 〈台灣藝評閱讀感言〉,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出版,《台灣藝評研究1997-1998》,第20-35頁改寫;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0 〈藝術批評是創作課〉,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與世安文教基金會合辦,「視覺藝術評論寫作營」專題演講;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1 〈解除當代人對於美的困惑〉,原載《藝術家》,第308期;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1 〈美體之國及其他〉,原載《藝評家》,第310期;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1 〈教育藝術教育者的藝術〉,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1 〈後現代社會的美術教育和後現代理論的美術教育〉,「藝術、人文、科技:二○○一年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1 〈生死學的藝術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主辦,「台灣地區高中職生死學教育研討會」專題演講;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厚啊,你麥擱講啦!》,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2 〈阿席爾.高爾基-有關其自我形象的研究〉,原載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代藝術學報》,第5期;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2 〈觀點,看見東西的所在〉,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合辦,「國際華人藝術評論家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厚啊,你麥擱講啦!》,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2 〈道教第五十九福地:張公洞及其相關詩畫之研究〉,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3 〈這款理論,如何接受?評接受美學、讀者反應理論及解構批評(尤其是它們在文學以外領域的應用〉,本文先後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多元文化跨領域學術研討會」和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合辦「國際藝評人學術研討會」中專題演講;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厚啊,你麥擱講啦!》,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3 〈憤怒的眼鏡:版畫與素描作為社會批判〉,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第十一屆國際版畫雙年展專題演講系列」專題演講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憤怒的眼睛》,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4 〈有關梵谷對於色彩之態度的研究〉,原載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學報》第7期;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厚啊,你麥擱講啦!》,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4 〈厚啊,你麥擱講啦!莫讓視覺文化因學術研究而遜色〉國立嘉義大學主辦「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厚啊,你麥擱講啦!》,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4 “The Fifty-Ninth Blessed Earth”,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厚啊,你麥擱講啦!》,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4 “The Sounthern Sung Ox-Herding Painting”,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厚啊,你麥擱講啦!》,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4 “Fire Down Below and Watering, That’s Life” in Jacquelynn Bass & Mary Jane Jacob eds. Buddha Mind in Contemporary Art (Berkeley, CA: U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23-40.
2005 〈杜象跟杜象學〉,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系專題演講;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厚啊,你麥擱講啦!》,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5 〈藝術評論輿歷史的終結,怎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評人協會主辦、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承辦「國際藝評人協會二○○四年世界年會及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學報》第10期轉載;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憤怒的眼睛》,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5 〈評安海姆「談藝術的用途何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美學與美育經典研讀’會」專題導讀;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暗夜驚魂及其他》,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5 〈評帕森斯「談里德的美育思想」〉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美學與美育經典研讀’會」專題導讀;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暗夜驚魂及其他》,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5 “Art Criticism and the End of History, What about It?” in 2004 AICA XXXVIII World Congres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Proceeding, The Regionalisation of Art Criticism: Its Possibility and Global Positioning,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憤怒的眼睛》,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6 “A Study of Van Gogh’s Attitude towards Color”,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憤怒的眼睛》,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6 “Message to the 15th JAALA Biennial Exhibition” 原載日本JAALA藝術家協會主辦「第15回JAALA交流美術展」專刊,並由日本藝術家稻垣三郎翻譯成日文並列;全文見本網站英文版;並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暗夜驚魂及其他》,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6 〈給我方法論,其餘免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主辦 “Issues & Reflections: A Symposium of Contemporary Art Education” 專題演講;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暗夜驚魂及其他》,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2007 “On Arshile Gorky’s Self Imagery,”全文將收入李長俊尚未決定書名的文化及藝術評論集,並且也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Read more!

李長俊 一九九四年以前所出版單行本年表

1970 《悲劇的誕生》 (Friederich Nietzsche 原著),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1971 《超現實主義的藝術》 (Sarane Alexandrian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2 《現代繪畫史》 (Herbert Read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2 《現代雕塑史》 (Herbert Read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2 《印象主義》 (Phoebe Pool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2 《三度空間設計》 (Louis Wolchonok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3 《印象派畫家》 (Francois Mathey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3 《野獸派 (J.E. Muller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4 《二次大戰後的視覺藝術》 (Edward Lucie-Smith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6 《藝術與視覺心理學》 (Rudolf Arnheim 原著),台北:雄獅美術出版。
1978 《浪漫時期的藝術》 (Marcel Brion 原著),台北:志文出版社出版。
1979 《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美術出版。悲劇的誕生》 (Friederich Nietzsche 原著),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1971 《超現實主義的藝術》 (Sarane Alexandrian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2 《現代繪畫史》 (Herbert Read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2 《現代雕塑史》 (Herbert Read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2 《印象主義》 (Phoebe Pool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2 《三度空間設計》 (Louis Wolchonok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3 《印象派畫家》 (Francois Mathey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3 《野獸派 (J.E. Muller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4 《二次大戰後的視覺藝術》 (Edward Lucie-Smith 原著),台北:大陸書店出版。
1976 《藝術與視覺心理學》 (Rudolf Arnheim 原著),台北:雄獅美術出版。
1978 《浪漫時期的藝術》 (Marcel Brion 原著),台北:志文出版社出版。
1979 《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美術出版。 Read more!

李長俊 一九九四年以前 所發表文章年表

1968 〈談尼采哲學中的佛學意味〉,《菩提樹》 200期31-33頁。
1968 〈論佛經中「時」的相對性意義〉,《菩提樹》 201期9-12頁。
1968 〈究竟無魔:論《維摩詰經》的哲學〉,《菩提樹》 202期11-14頁。
1968 〈論佛學精神與科學精神〉,《菩提樹》 203期10-13頁。
1968 〈論中道思想的展開〉,《菩提樹》 204期12-17頁。
1968 〈現代藝術的狂飆〉,《水牛雜誌》,詳細資料待查。
1969 〈藝術創作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天琴咖啡廳專題講座;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 論集《憤怒的眼睛》,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69 〈藝術創作之不作〉,台北天琴咖啡廳專題講座;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憤怒的眼睛》,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69 〈誤置與換位〉,台北天琴咖啡廳專題講座;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憤怒的眼睛》,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70 〈現代藝術論〉,《菩提樹》 206,頁數待查,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71 〈藝術批評的條件〉,台北峨嵋街精工畫廊專題講座;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憤怒的眼睛》,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72 〈藝術的原則〉,Collingwood原著,《雄獅美術》,21期44-48頁。
1972 〈藝術的原則〉,Collingwood原著,《雄獅美術》,22期96-101頁。
1972 〈實存的藝術〉,英文中國郵報《美術雜誌》,詳細資料待查。
1972 〈存在與時間〉,英文中國郵報《美術雜誌》,詳細資料待查。
1972 〈徹底主義之藝術論的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對話〉,台北美國新聞處主辦,「水瓶星座現代藝術連展」傳單文宣;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75 〈藝術的原則〉,Collingwood原著,《百代美育》,詳細資料待查。
1979 〈反概念的空間:評蘇新田畫展〉,《雄獅美術》 106期111-116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0 〈多媒體藝術:評董振平個展〉,《雄獅美術》 108期86-89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0 〈評退色的金城攝影展〉,《藝術家》,詳細資料待查。
1980 〈藝術升級〉,《雄獅美術》 109期14-15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0 〈藝術與色情〉,《雄獅美術》 110期104-111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0 〈第九屆全國美展評介〉,《雄獅美術》 111期88-98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0 〈愛藝術,疼藝術〉,《雄獅美術》 112期10-11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0 〈探尋與摸索:評袁金塔、張振宇畫展〉,《雄獅美術》 113期60-67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0 〈我所期望的藝術學院〉,《民生報》,8月18日。
1980 〈論「現代」两字的翻譯〉,《民生報》,詳細資料待查。
1980 〈評夏勳油畫展〉,《民生報》,詳細資料待查。
1980 〈生滅的樣相:評黃步青畫展〉,《雄獅美術》 114期104-109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0 〈晚近藝壇景象回顧〉,《綜合月刊》 142期70-73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0 〈自然的禮讚〉,《雄獅美術》 116期126-129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0 〈論王南雄的畫〉,《雄獅美術》 116期136-139頁。
1980 〈評梅丁衍作品〉,《雄獅美術》 116期49-52頁。
1980 〈梨山去來:觀光、景觀設計及其他〉,《綜合月刊》 143期89-93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0 〈另外一隻觸角:評侯平治攝影展〉,《雄獅美術》 117期26-31頁。
1980 〈創作、作品、作者〉,《綜合月刊》 145期186-191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1 〈一九八○年美術回顧〉,《雄獅美術》 119期20-23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1 〈水與彩的嬉戲:評陳東元、楊恩生畫展〉,《雄獅美術》 119期66-71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1 〈中國神話形象化的努力:評章錦逸畫展〉,《雄獅美術》 121期62-67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1 〈入選及得獎作品之分析與檢討〉,台北市教育局《第七屆台北市美展專刊》。
1981 〈第七屆台北市美展評介〉,《雄獅美術》 122期40-51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1 〈撥弄輕愁:李健儀畫展評介〉,《雄獅美術》 125期108-113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1 〈談藝術品的價值〉,《聯合月刊》八月號,101-102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生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1 〈評《精神病人繪畫選》〉,《書目書評》 100期49-56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1 〈晚近木雕藝術的回顧〉,《雄獅美術》 127期133-141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1 〈美感哪裡來〉,《聯合月刊》十月號,872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1 〈評亞洲青年畫家展〉,《雄獅美術》129期,70-79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2 〈談藝術美的两個層次〉,《新象藝訊》109期,20-21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2 〈美術評論獎徵文命題策略〉,《雄獅美術》 131期,頁數待查,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2 〈泰北高中美工科畢業預展觀後感〉,《雄獅美術》137期,135-143頁。
1982 〈晚近畫壇景象雜感〉,《雄獅美術》 139期108-118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2 〈審美對話:談觀念溝通的方式〉,《雄獅美術》 140期54-58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3 〈審美對話:生活與美〉,《雄獅美術》 144期67-75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3 〈談現代藝術的界定〉,《雄獅美術》 152期,頁數待查,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4 〈藝術理論的哲學基礎〉,中華民國現代畫學會出版,《現代藝術》,2-5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
1984 〈美及藝術之理論的三大範疇〉,《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3期44-48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反概念的空間: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4 〈現代藝術概論〉,《台北市立美術館美術講座專輯》,51-53頁,已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藝術升級: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下》。
1985 〈美術館、畫廊及其他相關議題〉,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厚啊,你麥擱講啦!》,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1985 〈細說藝術批評〉,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憤怒的眼睛》,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Read more!

最新=最好?傳統與創新之爭

〈最新=最好?傳統與創新之爭〉,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世界文化百年論文集.卷一》,第33-68頁;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全文大綱:
.引言
.文化與價值批判
.現代主義前
  新與舊的糾纏
  歐洲現代藝術在美國搶灘登陸
.現代主義
  古代的現代和現代的現代
  現代藝術中的前衛運動
  歷史前衛運動的典型:未來主義和達達主義
.現代主義後
  後現代或現代後
  現代主義失敗了嗎
  後現代理論的特色
  後現代的語言學:可靠的不可靠
  後現代的視覺藝術:翻新、復古、抄襲、挪用
  文化藝術的掮客
  後現代通俗文化:知識與文化的通貨膨脹
  多元文化和商業掛帥
  後現代的轉向與新世紀的來臨
.結語:後現代的黃昏 Read more!

阿席爾.高爾基-有關其自我形象的研究

〈阿席爾.高爾基-有關其自我形象的研究〉,原載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代藝術學報》,第5期;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台灣餅和美國派》,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全文大綱:
.前言
.高爾基的自畫像
.眼睛是靈魂之窗
.有智慧的人
.現代主義大師的影響
.自我教育的過程
.阿美尼亞的肖像畫
.作品未完成的畫法
.經濟大恐慌和民族大災難
.藝術家和他的母親
.阿多依安家族
.美麗與哀愁
.阿席爾.高爾基的象徵意義
.一連串無情的打擊
.存在主義哲學的英雄 Read more!

這款理論,如何接受?

〈這款理論,如何接受?評接受美學、讀者反應理論及解構批評(尤其是它們在文學以外領域的應用〉,本文先後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多元文化跨領域學術研討會」和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合辦「國際藝評人學術研討會」中專題演講;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厚啊,你麥擱講啦!》,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全文大綱:
.引子
.後現代批評文字的一般特色
.接受美學及讀者反應理論的先驅者
.姚斯的接受美學及伊瑟爾的讀者反應理論
.懷疑派哲學的接班人和解構批評
.後現代批評理論的弱點和限制
.詮釋學:意義和感受的分際
.結論:回歸作者和作品的探討 Read more!

藝術評論輿歷史的終結,怎樣?

〈藝術評論輿歷史的終結,怎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評人協會主辦、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承辦「國際藝評人協會二○○四年世界年會及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學報》第10期轉載;全文已收入李長俊文化及藝術評論集《憤怒的眼睛》,將由西街工作室出版。
.引子
.研討會主題和子題的演變
.從歷史的終結到藝術之死
.從藝術之死到作者之死
.後現代書寫的一些問題
.藝評和歷史的終結有何關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