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象重要作品中文翻譯 (三)

這份資料主要是根據我自己手上現有的十來本中文藝術類書籍整理出來的,其中杜象的專書只有四本,包括兩個版本的《杜象訪談錄》(張心龍的台灣版和王瑞芸的中國版),另外是吳瑪俐的Taschen版《杜象》中文翻譯本和曾長生的《杜象》。其他則是一般藝術書籍但是以現代藝術為主。期刊方面我手上雖然有好幾百本,但是要一本一本去檢查有沒有和杜象相關的訊息,因為工程浩大暫時不做。而目前如果我們從Google的入口網站打關鍵字「杜象」來搜尋,大約可以找到26,300多條訊息。不過利用網路的訊息來獲取知識,需要有很大的耐性,而且真正有用的訊息也往往只佔很小的比例。我自己的試驗是:花了兩、三個多小時巡視了50多頁的條文目錄也打開了五百多條訊息來閱讀,結果發現只能採用其中的五、六條。本文全文安排的方式為首先是把杜象重要作品按照年代先後順序排列,其中包括我個人建議的中文譯名以及英文和法文的標題,再來是國內常見的各家中文譯名,最後是我個人對於這些中文翻譯的討論,這份資料雖然不能說是涵蓋了所有目前國內有關杜象的中文介紹,但我們至少可以從這裡「窺見其一斑」。總之資料的蒐集固然重要,我們對於這些資料的討論應該是更加有幫助的。本文所引用的文獻全部列在文末,以供查證。引文和引用文獻全部按照發表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1918 (從玻璃的另外一面)用一隻眼睛來看,靠近著看,差不多要看一個小時

To Be Looked at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ass) with One Eye, Close to, for Almost an Hour
A regarder (l’autre côté e du verre) d’un oeil de près pendant presque une heure

(張1986) 應該用一隻眼睛來看,靠近仔細盯著看,差不多  一個小時
(曾2001) 約一小時視覺所見(玻璃裡側)

短評:這件作品張(1986)譯為「應該…」,其實原文並沒有「應該」的語氣,而且他也把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ass這些英文通通省略沒有翻譯,所以工作並不算完成。曾(2001)的翻譯則闕漏更多,不過他卻沒有忘記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ass這幾個字,所以也算是加分。

1918 剃髮
Tonsure
(王2001) 杜象約新髮型
短評:首先,如果把tonsure翻譯成「新髮型」,那麼感覺上就會讓人覺得比較像是日常生活的一個事件,而不是一件作品。此外,男生剪頭髮英文叫做hair cut,而tonsure這個字指的比較屬於是一種宗教的儀式,所以應該譯為「剃髮」比較接近原意。

1919 不快樂的現成物
Unhappy Readymade
Readymade malheureux
(張1986) 不快樂的現成品
(吳1998) 不幸的現成物
(王2001) 不幸的現成品
(曾2001) 不愉快的現成物
短評:首先,如我前面已經說明過的,把readymades翻成「現成物」而比翻成「現成品」基本上比較貼近杜象的原意。此外,「不快樂」似乎也比「不幸」貼近原意,何況「不幸」這兩個字聽起來蠻嚴重的。正如同有人很喜歡把英文的unfortunately翻譯成「不幸的」顯然也有些過於「言重」,其實它往往只表示「可惜」的意思而已。


1919 巴黎的空氣
Air of Paris
Air de Paris
(張1986) 巴黎的空氣
(賴1988) 巴黎之氣
(吳1998) 巴黎的空氣
(王2001) 巴黎的空氣
(曾2001) 巴黎的空氣
短評:這個作品的標題翻成「巴黎的空氣」就行了,既簡單又明白,不知道為什麼曾(2001)要將它翻成「巴黎之氣」?徒然增加很多「歧意」,讓讀者感到困惑?因為事實上,「氣」這個字的內容涵義太豐富了,應該是不能隨便亂用的。凡是對玄學、靈學或道學等所謂的神秘主義有所涉獵的人就知道了。

1919 給燦克的支票
Tzanck Cheeck
(張1986) 倉克的支票
短評:這是杜象親自精心製作,以假亂真的一張「手繪」支票,作為給他的牙科醫生燦克的醫療費。他接受了,事實上也賺到了!


1919 L.H.O.O.Q.
L.H.O.O.Q.
(張1986) L.H.O.O.Q.
(吳1998) L.H.O.O.Q.
(曾2001) L.H.O.O.Q.
(黃2002) L.H.O.O.Q.
(謝2004) L.H.O.O.Q.
(web) 長頭鬍鬚的蒙娜麗莎
(Mialiu) 她有一個大屁股 Gabrielle Buffet ella a chaud au cul 1945 View
短評:這件作品的標題應該是不用翻譯的,事實上我們也看到大部分人都沒有翻譯,這是正確的。上列這則Web資訊「長頭鬍鬚的蒙娜麗莎」其實不能算是原作標題的翻譯,而是作品內容的說明。此外用「長頭鬍鬚」來形容也讓人覺得怪怪的,因為通常我們只會說「長頭秀髮」或「滿臉鬍鬚」,這樣的形容位置才算正確。另外一則網路資訊,Mialiu的翻譯為「她有一個大屁股」,表示譯者可能聽過有關杜象這件作品的一些故事。不過,也許是因為輾轉聽來經過好幾手,或者只是道聽塗說所以這裡的資訊還是錯誤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人問杜象這個作品的標題怎麼唸?他的回答是說「就用發音學的方法去唸」。其實杜象的回答算是蠻籠統的,可是他的朋友Gabriell Buffet就在一九四五年出版的View這本雜誌上寫了一篇文章認為杜象這件作品的標題應該把字母一個個用法語發音的方式把它唸出來:elle ach au au qu,可是她又說,其要領是要很快地唸,所以就會變成elle a chaud au cul這樣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她有一個紅騷屁股」!雖然Buffet女士的詮釋有很高的「一廂請願」的成分,可是顯然很受到佛洛依德派的學者們的歡迎,因為如此一來他們又可以在杜象的「情慾變態」或「憎恨女性」這些議題上面大作文章了。

1920 旋轉的玻璃片 (精密光學)
Rotary Glass Plates -Precision Opitics
Rotative plaque verre – Optique de precision
(何1994) 回轉板(正確的視覺)
(吳1998) 旋轉的玻璃盤
(王2001) 旋轉浮雕
(曾2001) 旋轉的玻璃(正確視覺)
(謝2004) 旋轉的玻璃
短評:這件作品標題的中文翻譯看來蠻多樣化,可惜目前看來沒有一個是完全正確的。首先必須指出雖然當我們去查閱英漢字典的時候會看到不論是rotary 或rotate都的確有「旋轉」和「回轉」的意思,嚴格說起來這兩種動作方式還是有差別的。因此,何(1994)的翻譯「回轉」並不正確,何況這件作品中旋轉的東西根本不是什麼「板子」,也不是像其他翻譯所說的「玻璃盤」,而是五個大小不一的長條形玻璃片。它們會在馬達通電之後作出旋轉運動而讓人產生錯覺以為它們是一個圓形的大玻璃片。因此杜象才會稱呼它為「精密光學」,但可不是什麼「正確視覺」!王(2001)將這件作品翻譯為「旋轉浮雕」顯然是把杜象的兩件作品搞混了,這是一九三五年才出現的Rotoreliefs (Optical Discs),我們在後面還會有進一步的討論。


1920 累積灰塵
Dust Breeding
Élevage de poussière
(吳1988) 大玻璃上的塵埃
(吳1998) 養灰塵
(曾2001) 累積灰塵的大玻璃
短評:雖然法文elevage和英文的breeding的確都有「飼養」的意思,可是它們也有「滋生」或「產生」的意思,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參照各個作品產生的背景的話,我認為採用中性的「累積」會更好。其實它就是未完成的《大玻璃》的一個部分。杜象的這個《大玻璃》雖然號稱從一九一五做到一九二三前後八年才完成,但實際上有大部分的時間是躺在工作室裡,沒有去動它的。開工之後的第五年,有一天杜象和曼瑞(Man Ray)一起到工作室看見上面積滿灰塵,在昏暗的工作室裡兩人突然發眼前的景象很美,於是就決定將它拍攝下來。曼瑞把相機的光圈調到最小,同時把快門調到B,然後和杜象出去吃午餐,午餐會來才關掉相機。相信任何人都有同感,這的確是一件很美很美的照片。

1920 眼科醫生的見證
Oculist Witnesses
(王1998) 秘術的見證
(曾2001) 眼科醫生的證人
短評:對於這件作品的翻譯,王(1998)和曾(2001),各有對錯,優劣互見。Witneeses是第三人稱動辭,當然是「見證」而不是「證人」;王(1998)把眼科醫生看成「秘術」顯然是誤把oculist看成occult了,可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1920 新寡
Fresh Widow
(何1994) 窗
(吳1998) 新鮮的寡婦
(王2001) 清新的窗戶
(曾2001) 新寡
短評:王(2001)把英文widow錯誤地看成window,所以「寡婦」變成「窗戶」,這樣的翻譯太過粗心吧,也完全沒有體會到杜象玩文字遊戲的苦心。何(1994)的翻譯甚至連fresh也免了,十分輕率。同樣是正確的翻譯,但是曾(2001)的「新寡」顯然比吳(1998)的「新鮮的寡婦」在中文的精練上略勝一籌。

1920-21 Rrose Sélavy
(黃1982) 致流水,此即生命
(張1986) 露絲薛拉薇
(吳1998) 羅莎塞拉薇
(王2001) 羅絲瑟拉薇
(曾2001) 露茜賽娜維
(謝2004) 露茜賽娜維
短評:關於杜象男扮女裝時所特別取的這個女性假名,歐美學者和評論家有很多討論。先說姓氏Selavy,中文譯音大同小異,都是法文c’est la vie的諧音,意思是「這就是生活」。至於名字,我們從中文介紹當中發現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把名字音譯成「露絲、露莎或露茜」這點顯示和國際上學術界的討論沒有什麼呼應,甚至毫無所悉。不過我們先把錯誤最大的「茜」字去除,因為這個字發音是「欠」,是完全不合的。正確的翻譯訣竅在於Rrose這個名字前面的R字也是要發音的,也就是說要先唸出R的發音然後再接著唸rose的發音。至於這個R字的發音目前有兩派說法,有人主張R字用法語發音所以唸成如「ㄟㄏ」,所以整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在唸eros,也就是「情慾、性愛」的意思,這個說法當然受倒信仰佛洛依德學說的評論家歡迎,也是目前的主流;另外一個主張是用英語發音所以唸成如「ㄚㄦ」,所以整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在唸arrose,其實這也是杜象本人建議的,它有「飲酒」和「洒水」的意思。可惜,目前學術界的普遍流行是「不必理會」原作者,所以主張「飲酒」和「洒水」的人很少,令人感慨!我實在不懂,既然說「不必理會原作者」,那麼為什麼人們還「理會這個主張不必理會原作者的原作者」呢?上面所有例子當中只有黃(1982)不是音譯而是說明或解釋,不過就姓名來說這樣做法當然是不恰當的,把美國總統Bush的名字翻譯成「矮樹叢」或參議員Goldwater的名字翻譯成「金水」當然是不對的。而且「致流水,此即生命」中的「致」字語意也不能算是很清楚的。
1920 為什麼不打噴嚏
Why Not Sneeze?
(賴1988) 為什麼不打噴嚏
(何1994) 方糖,鳥籠
(吳1998) 為什麼不打噴嚏
(王2001) 為什麼不打噴嚏
(曾2001) 為什麼不打噴嚏
短評:這個作品的標題所有人的翻譯都是對的,只有何(1994)除外。其實他只是說出作品裡面的東西,而且缺三漏四,不是負責任的翻譯者所應為。

1920 美好的氣息,面紗的水
Belle Haleine, Eau de Voilette
(吳1998) 香味
(王2001) 美麗的呼吸
(曾2001) 美好的氣息,面紗水
短評:這個作品曾(2001)的翻譯可圈可點。王(2001)漏掉後半段,其實法文haleine雖然也有「呼吸」的引申意,主要是指「呼出來的氣」所以還是以「氣息」較佳。至於吳(1998)則只能算是自由發揮個大概意思了。
1920 奧斯特利茲的喧鬧
The Brawl at Austerlitz
La Bagare d’Austerlitz
(吳1998) 奧斯塔利茲的鬥毆
(曾2001) 奧斯杜里茲的喧噪
短評:Gare d’Austerlitz是巴黎六大鐵路火車站之一,在賽納河左岸的第十三區。

1923 懸賞2000美金
Wanted with $ 2000 Reward
(吳1998) 懸賞2000美金
短評:杜象這張海報上面有好多文字,可是歐美所謂的杜象專家學者幾乎沒有半個人有討論到它,令人感到非常遺憾。

引用文獻 (按出版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黃才郎等編譯(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
張心龍譯(1986).《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88).《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藝術家。
賴明珠等編(1988).《達達的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
吳秀梅等譯(1988).《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台灣大英百科。
張心龍(1990).《都是杜象惹的禍》;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91).《物體藝術》;台北:遠流。
何恭上(1994).《近代西洋繪畫》;台北:藝術圖書。
呂清夫(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傑出。
吳瑪俐譯(1998).《杜象》;科隆:塔森。
王文融譯(1998).《世界藝術史》;台北:聯經。
曾長生(2001).《杜象—現代藝術守護神》;台北:藝術家。
王瑞芸譯(2001).《杜尚訪談錄》;廣西:師範大學。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
楊松峰譯(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
謝明錩(2004).《看懂世界名畫》;台北:爾雅。
風之藝廊.〈杜象作品賞析〉tw.myblog.yahoo.com
林素惠.〈杜象細微體的觀念和媒體藝術〉yageofoundation.or
唐曉蘭.〈杜象與觀念藝術〉lib.hcu.edu.tw
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vr.theatre.ntu.edu.tw
視覺素養學習網.vr.theatre.ntu.edu.tw
林萬福.建築攝影後現代論評blog.sina.com.tw/lingys
Mialiu部落格.〈她有一個大屁股〉blog.xuite.net/tabqweliu
陳慶坤部落格o2u.org.tw/cck001/modules/weblo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