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象作品中文翻譯 (五.完結篇)

這份資料主要是根據我自己手上現有的十來本中文藝術類書籍整理出來的,其中杜象的專書只有四本,包括兩個版本的《杜象訪談錄》(張心龍的台灣版和王瑞芸的中國版),另外是吳瑪俐的Taschen版《杜象》中文翻譯本和曾長生的《杜象》。其他則是一般藝術書籍但是以現代藝術為主。期刊方面我手上雖然有好幾百本,但是要一本一本去檢查有沒有和杜象相關的訊息,因為工程浩大暫時不做。而目前如果我們從Google的入口網站打關鍵字「杜象」來搜尋,大約可以找到26,300多條訊息。不過利用網路的訊息來獲取知識,需要有很大的耐性,而且真正有用的訊息也往往只佔很小的比例。我自己的試驗是:花了兩、三個多小時巡視了50多頁的條文目錄也打開了五百多條訊息來閱讀,結果發現只能採用其中的五、六條。本文全文安排的方式為首先是把杜象重要作品按照年代先後順序排列,其中包括我個人建議的中文譯名以及英文和法文的標題,再來是國內常見的各家中文譯名,最後是我個人對於這些中文翻譯的討論,這份資料雖然不能說是涵蓋了所有目前國內有關杜象的中文介紹,但我們至少可以從這裡「窺見其一斑」。總之資料的蒐集固然重要,我們對於這些資料的討論應該是更加有幫助的。本文所引用的文獻全部列在文末,以供查證。引文和引用文獻全部按照發表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1944-66 已經給了:1. 流水;2. 照明的燈
Given: 1. the Water Fall; 2. the Illuminating Gas
Étant donnés: 1. la chute d’eaul; 2. le gaz d’ éclairage

(吳1998) 假定:1. 瀑布;2. 照明的瓦斯
(吳1998) 已知者:1. 瀑布;2. 煤氣
(王1998) 既成事實:第一.瀑布;第二,煤氣燈
(王2001) 給予:1. 瀑布;2. 燃燒的氣體
(曾2001) 既有的:溺水, 照明瓦斯,瀑布
(黃2002) 既有的:1. 瀑布;2. 照明瓦斯
(陸2003) 賦予亮光
(謝2004) 既有的
(web) 給予的門

短評:從這件作品標題的中文翻譯我們似乎可以再度看出來,國內對於目前國際學術界有關杜象的研究還沒有什麼涉獵。這件作品是杜象所有作品當中耗時最久的:前後歷時二十二年!其實也不是真的這麼困難或工程浩大到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去製作。一般而言,杜象的工作方式是做做停停的,比較貼切的說法應該是他前後拖了二十二年才終於把它完成,但是當中從來沒有放棄。其實這件作品更重要的是在於它的「秘密」性質,杜象是偷偷摸摸做它的,而且是掩人耳目,躲在一家雞肉工會的庫房裡面進行的!關於這件作品的存在由於杜象本人的態度是這麼的保密,以至於在製作期間評論家勒貝爾(Robert Lebel)最具影響力的《杜象研究》(sur Marcel Duchamp. 1959)和卡邦(Pierre Cabanne)的《杜象訪談錄》(Dialogues with Marcel Duchamp, 1967)都沒有提到它;甚至連須瓦茲(Arturo Schwarz)非常賣力寫出的所謂《杜象作品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Marcel Duchamp, 1969)也都不知道有這件作品的存在。更誇張的是這幾本重要的著作出版前都曾經過杜象本人親自「校對無誤」!可見杜象對於這件作品必須保持秘密到死後才能公開是多麼的堅持!
話說回來,截至目前為止一般學者對於這件作品的看法是,杜象的標題是一個邏輯「三段論法」(syllogism)中推論式的「前提」 (premise),所以前列國內各家翻譯中「假定」和「已知」符合這樣的詮釋或推論。而「既有的」和「既成事實」則不知道所根據的理論為何?至於翻譯成「賦予亮光」或「給予的門」則只能說是翻譯者的想像力自由發揮。此外翻譯為「燃燒的氣體」和「溺水」也都是憑空想像,沒有什麼根據!
至於我個人對這個作品的詮釋—已經給了—在所有國際杜象學者當中應該算是「獨排眾議」,它是根據我個人對於杜象的深入研究所得到的結果,我相信也是唯一最能和杜象的其他作品和思想言行互相呼應的詮釋和翻譯,特別是如果我們去對照杜象本人所有相關的文字寫作後應該也會發現這樣的詮釋和翻譯是最為吻合的。雖然我們也注意到了如上面所列舉的,國內的確也有人把這個作品的標題翻譯為「給予」,和我的詮釋接近,不過因為他們只是單純作品的標題翻譯,沒有實際內容的探討,所以我的判斷他們可能只是根據一般英文、法文字典的解釋,想當然爾單純的翻譯吧?
這件作品原作是根據杜象的遺囑捐獻給美國費城美術館,在他過世之後於現場根據他生前所寫的「施工手冊」來裝置完成的。可是後來由於為了因應海外巡迴展的需求,最後還是出現了複製品。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對於原作者所強調的「神秘精神內涵」是很大的傷害,可惜目前國際學術界的流行趨勢是不講求「內容」或「意義」這種東西的,至於什麼「精神性」那就更不用說了。



1945 為《觀看》雜誌所做的封面設計
Cover for View

短評:這件作品我們似乎不曾在國內的中文介紹裡面看過。


1947 請摸
Please Touch
Prière de toucher
(賴1988) 敬請觸摸
(曾2001) 敬請觸摸

短評:這個作品是杜象接受超現實主義者的委託,為該年所舉行的「國際超現實主義大展」專輯所做的「限量版」書套。此處兩個中文翻譯都用了「敬」字,表示非常恭敬的意思,這樣的涵義應該是原作所沒有的吧?其實,當我們到餐廳去用餐的時候,通常也只是聽到服務生說「請進」而不是「敬請進入」!這件作品是杜象本人親自手工打造的,它其實就是用一個用海綿做的仿冒的女性乳房,因為本身很柔軟,上了顏色之後的確很像真的乳房所以才會有「請摸」的標題。


1950 女性無花果葉
Female Fig Leaf
Feuille de vigne femelle

(張1986) 女性無花果葉
(曾2001) 女性遮羞葉

短評:這兩個中文翻譯原則上都是ok的,一個是照字面直翻;一個是指出它的引申意,不過顯得太過說明性,所以我個人比較傾向採用中性的翻譯。

1951 刺穿之物
Objet-Dard

(張1986) 標槍物
(曾2001) 物體

短評:杜象這個作品的標題是在玩文字遊戲,而且分成幾個層次來玩:首先是玩法文的發音遊戲,因為法文的「藝術作品」(objet d’art)和「刺穿之物」(objet dard)發音完全相同;其次是玩造型和象徵的遊戲。這件雕刻作品的形狀,只要一經說出我們就會覺得真的很像男性的性器官。而且這個男性性器官不就是用在「刺穿」女性的性器官嗎?也因此就和上述那件標題為「女性無花果葉」的作品聯想起來了,因為西洋美術表現的傳統裡面,這個「無花果葉」所要遮住的就是女性的器官。所以翻譯為「標槍物」勉強可以過關,翻譯為「物體」應該是不及格的。

1954 貞潔楔
Wedge of Chastity
Coin de chasteté

(賴1988) 儉樸的楔子
(曾2001) 貞操鎖
(謝2004) 貞操鎖

短評:英文chastity belt的中文翻譯過去以來似乎一直都是「貞操帶」,這個東西據說是歐洲中世紀,因應男性要經常出征的時代產物,現在看起來的確是對於婦女是極大的侮辱和迫害,非常不公平也非常不人道。可是單獨chastity一個字就不應該翻為「貞操」了,「貞潔」兩字應該是比較好的翻譯。我個人覺得,其實就算chastity belt這個詞,如果翻譯為「貞潔帶」也是比較好的。Wedge這個字的意思是「楔子」,就是一種用來阻擋的東西。比如我們在門和地面的中間插入一個楔子,那麼這個門就不會動了。尤其當戶外正在刮著風,但是我們又不想把門關起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門楔來讓門成為半開的狀態。杜象這個作品的確也有一個楔子,直直地插入一個看起來好像女性器官的粉紅色的物體。意思是「有這個東西擋住女性的入口處,可以保證貞潔了」。個人認為這個作品其實蠻諷刺也蠻殘忍的。有些好事的評論家把上述三件作品:《女性無花葉》、《刺穿之物》和《貞潔楔》合稱為「情色三連作」。此處所列舉的國內中文翻譯,我真不知道「儉樸」兩字到底從何而來?同樣的「鎖」字看來也非常刺眼,超乎原作所要表達的意思!

1956 為超現實主義刊物所設計的封面
Cover for the Surrealist Journal Le Surrealisme, Meme no. 1

短評:這件作品似乎也不曾在國內的中文介紹裡面看過。我們從杜象所設計的這個封面,很明顯的可以看到一個赤裸裸的女性性器官,其實這個影像就是把前述《女性無花果葉》這件雕塑品的黑白照片利用「黑白反轉」的手法所做出來的,非常夠諷刺,也很奧妙很精采吧!杜象這裡所玩的遊戲中文稱為「欲蓋彌彰」。

1957 為蒂妮所做的背心
Waistcoat for Teeny

(張1986) 背心

短評:這件作品算是「半現成物」吧,因為雖然衣服是現成的,背心上面的五個紐扣則是杜象的精心製作。五個釦子剛好分別記有杜象太太Teeny名字的五個英文字母TEENY。至於作品的來龍去脈和它的奧妙之處,以後找到恰當場合我會再做進一步更深入的探討說明喔。


1957 每一層樓都有水和瓦斯
Water and Gas on Every Floor

(吳1998) 水和煤氣各樓都有
(曾2001) 水道瓦斯錶箱

短評:關於這件作品,吳(1998)的翻譯是可以的;但是曾(2001)的翻譯就很有問題了。首先,它根本就不是「錶箱」!翻譯者可能是因為看到有水又有瓦斯,就想到了自來水公司和瓦斯公司要派人來查水錶和瓦斯錶了,可惜這是完全錯誤的解讀。實際上杜象這個作品是在模仿巴黎一般住宅的「門牌」,其實和台灣的門牌都少也有些類似而且都是採用藍、白兩色。而「水道」兩字則顯然的是日文用法,不知道翻譯者是否受到日文的影響?這件作品一般歐美學者也不太注意,我個人的研究則認為,其實它可能和前述《已經給了…》是有關聯的。


1959 側面的自畫像
Self-Portrait in Profile

(吳1998) 自我的側面像
(曾2001) 剪影自畫像

短評:杜象這件作品是特別為了配合勒貝爾(Robert Lebel)所寫《杜象研究》(sur Marcel Duchamp. 1959)的出版而做的封面,算是給作者的一個禮物。我的研究發現其實這件作品裡面是「暗藏玄機」的,但是幾乎被所有歐美的學者忽略了!希望有機會告訴大家這項秘密!

1957 不正經、開玩笑
With My Tongue in My Cheek

(張1986) 我舌我頰
(王2001) 我面頰上的舌頭
(曾2001) 我的臉頰中的舌

短評:「不正經」或「開玩笑」這兩個詞,不論是華語或台語都是我們平常說話很可能用到的「成語」,英語也是一樣,可是它不是三個字而是六個字”with my tongue in my cheeck”。所以我們只要看到這個成語就知道它的意思是「不正經」或「開玩笑」,因此杜象這件作品的「標題」應該就這樣翻譯比較好。當然了這個作品本身其實也就是這六個字的「字面的圖像化」,也就是王、曾兩位的翻譯,至於張的翻譯「我舌我頰」恐怕意思比較不清楚。
1957 死的雕塑
Sculpture Morte

(曾2001) 死的靜物雕刻

短評:杜象所做的這件和下面那件作品基本上都是在玩文字遊戲和「字面的圖像化」。說起來中文的「靜物」兩字(更正確的說,其實是日本人所創造的漢字詞彙)算是很單純的,在西洋繪畫裡面所謂「靜物」就是不會動的東西例如花卉、水果、蔬菜、瓶子、罐子、盤子等等通通都是靜物,很容易理解。但是這個詞的英文still life,照字面解釋是「不會動的生命」就稍微不好理解:至於法文nature morte,照字面解釋是「死亡了的自然」就更加令人困惑。杜象可能是對於這些詞語的用法、寫法感到奇怪吧,於是就有感而發用麵粉團上色做了一些蔬菜水果的雕塑(有點模仿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Arcimboldo的手法)稱之為「死的雕塑」。如同杜象的其他一些作品,其實這兩件也沒有引起一般歐美學者的注意,我個人的研究發現其實它還是有絃外之音的,否則,如果只是單純的「字面的圖像化」其實也很無聊的。此作品曾翻譯「死的靜物雕刻」,其中「靜物」兩字似乎是多餘的。

1959 靜止的折磨
Still Torture

(張1986) 受苦依常
(曾2001) 死拷問的靜物

短評:如前面所說,這件作品和前面的一件應該被看成是一組的,所以關於標題的翻譯也必須按照同樣的原則來考慮才可望有比較貼切的修辭。因為英文的still life所表示的是「靜物」而其中still一字又和中文的「靜止」字對應,所以這個標題的文字遊戲顯然是在於它的雙關語,也就是still的另外一個意思「仍然、還是」。至於torture則和sulpture發音有些類似,如果隨便含糊一唸,還可以混矇過去。所以杜象可能是要引導我們從「靜止的雕刻」轉為「靜止的折磨」。的確,如果有人把一些蒼蠅放在你的腳底,那有多不舒服啊。而如果這些蒼蠅又被粘在那裡不會飛走那就更加難受了,因此就成為一種「靜止的折磨」甚至「仍然還在折磨」。經過這番分析,我們發現張(1986)的翻譯「受苦依常」可能比較貼近原意,而曾(2001)的翻譯「死拷問的靜物」就不太對焦了,而且,「死拷問」這三字實在是很奇怪的中文。

1959 一對男女的洗衣圍裙
Couple of Laundress’s Aprons
Couple de tabliers

(張1986) 一對洗衣工的圍裙

短評:這件作品的重點是那兩件圍裙上面有暗示男性和女性性器官的圖形,有如一對夫妻(couple)。
1965 L.H.O.O.Q. rasée
L.H.O.O.Q. Shaved

(吳1998) 刮了鬍子的L.H.O.O.Q.
(曾2001) 剃髭的L.H.O.O.Q.

短評:這件作品的上述兩個中文翻譯我個人覺得是值得稱讚的,因為被刮鬍子的確實只是「LHOOQ」而不是蒙娜麗莎。或者也可以反思:「蒙娜麗莎本來就沒有鬍子,哪來的被刮鬍子的蒙娜麗莎?」可是如果照這樣推論,那麼「LHOOQ本來就沒有鬍子,哪來的被刮鬍子的LHOOQ?」非常富於禪宗的趣味,不是嗎?可惜目前國際學術界對於這點似乎也沒有人有任何回應?根據我個人的研究,其實法文raser這個字除了「刮鬍子」之外是還有其他意思的,而且非常符合這個作品所要表達的「絃外之音」,有機會再告訴大家。



引用文獻 (按出版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黃才郎等編譯(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
張心龍譯(1986).《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88).《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藝術家。
賴明珠等編(1988).《達達的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
吳秀梅等譯(1988).《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台灣大英百科。
張心龍(1990).《都是杜象惹的禍》;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91).《物體藝術》;台北:遠流。
何恭上(1994).《近代西洋繪畫》;台北:藝術圖書。
呂清夫(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傑出。
吳瑪俐譯(1998).《杜象》;科隆:塔森。
王文融譯(1998).《世界藝術史》;台北:聯經。
曾長生(2001).《杜象—現代藝術守護神》;台北:藝術家。
王瑞芸譯(2001).《杜尚訪談錄》;廣西:師範大學。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
楊松峰譯(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
謝明錩(2004).《看懂世界名畫》;台北:爾雅。
風之藝廊.〈杜象作品賞析〉tw.myblog.yahoo.com
林素惠.〈杜象細微體的觀念和媒體藝術〉yageofoundation.or
唐曉蘭.〈杜象與觀念藝術〉lib.hcu.edu.tw
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vr.theatre.ntu.edu.tw
視覺素養學習網.vr.theatre.ntu.edu.tw
林萬福.建築攝影後現代論評blog.sina.com.tw/lingys
Mialiu部落格.〈她有一個大屁股〉blog.xuite.net/tabqweliu
陳慶坤部落格o2u.org.tw/cck001/modules/weblog
Read more!

我國是哪國?


印象裡,每次新學年度開始的時候,教育部就會給各大學一個公文,提醒那些可能有機會到海外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的教授們,「我們可以接受的自己國家的名稱共有以下幾種如:某某國、某某國…」!天底下還有比所謂的「中華民國」更悽慘的國家嗎?自己的名字不敢叫,任由別人隨便稱呼你的名字,委曲求全、逆來順受。每次到海外參加國際會議,看到一些國力比我們弱小許多的國家,他們在國際活動舞台上都比我們更有自信、更有尊嚴。一切只因為我們的命運是被一個(形式上是由大多數人民所票選出來的)「自慚形穢的、見不得人的」流亡政府所操控。更荒謬的是這個政府居然還教育它的人民、鼓吹它的人民、甚至強迫它的人民「自我否定」,天底下還有比這個更可笑的事情嗎?其結果是好幾百萬從小被洗腦、被愚弄的,擁護這個政府的人民真的也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也不敢叫自己名字,天底下還有比這個更悽慘的事嗎?被自己票選出來的一個「自我否定」的政府所統治,怨不得別人,只好認命當世界的三等公民了。記得有一次我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參加了一項國際美術比賽的評審。由於主辦單位所印製的報名表上,有一個欄位是要所有的參加者填寫「國籍」的,於是我們看到了連我們國人自己對於國家的稱呼居然也同樣的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版本﹕中華民國、中國、中華民國在台灣、自由中國、台灣……。只有在這種「自我否定」的政府領導下的國民才會連自己國家叫做什麼名字都不知道!這又怎麼能去怪別人呢?這樣淒慘的處境,在世界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然而正當我在為自己「國家」的悲慘命運而黯然神傷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有一個參加比賽的國人在他的「國籍」欄上填寫了「本國」(不管它的名字叫做哪一國,反正就是本國)!頓時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看到了這種機智和幽默,不禁使我莞爾一笑,也使我又重新提起精神,繼續工作。

Read more!

告訴我,軍械庫怎麼辦美術展覽

凡是唸過西洋美術史的人應該都知道,二十世紀初最重要的一個現代美術展覽就是一九一三年二到三月在紐約所舉行的「國際現代藝術展」,因為展出地點是在市區內美國第69步兵團的Amory 所以又被稱為Armory Show。這個詞,過去在國內一向都被翻譯為「軍械庫展覽」,我也看到早期香港的美術出版品將它翻譯為「武庫展覽」。問題是為什麼就從來沒有人去探究,「火藥庫」藏火藥,那麼「武庫」到底是藏什麼?「武」這麼抽象的東西,到底是怎麼藏?雖然「軍械庫」藏軍械,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為什麼也從來沒有人去懷疑,「軍械庫」怎麼可以開畫展?我相信沒有任何一本西洋美術史的英文原著會告訴你什麼是Armory,因為這是普通常識。正因為如此,中文翻譯的人才會不明究理,想當然耳的把它翻譯為「軍械庫」了。關於這個問題,也只有當你自己能夠深入暸解美國文化,尤其是暸解他們的軍事教育制度和他們如何訓練國民兵和預備軍官之後,才能真正明白什麼是Amory,也才能對這個名詞做成正確的翻譯。Amory其實正是美國用來訓練國民兵和在大學上課的預備軍官(ROTC)的「室內教練場」。它裡面有球場和跑道,因此既可以訓練阿兵哥,也可以舉行一般的田徑和球類比賽,體操比賽。樓上樓下還有教室和辦公室。美國有些超大型的大學裡面也會有自己的Armory,除了上述的功能之外,每學期開學也可以用它來辦理學生註冊,一次容納好幾千人都沒有問題。遇到特殊場合,把場地做適當的隔間,當然也可以舉辦美術展覽會囉。



Read more!

關於朝代紀元

國內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已經上歷史課了,到了大學畢業,至少上了六、七年以上的中外歷史。由於考試的關係,學生們把「貞觀某年」如何如何,「永樂某年」如何如何,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如果問他們,「這些事情,距離我們現在有多久?」,幾乎很少人能夠回答。同樣的,如果你問他們,「耶穌基督、十字軍東征或拿破侖,相當於中國歷史的什麼時候?」,也幾乎沒有人知道答案。這表示我們的歷史教學出了問題,我們沒有教給學生時代視野和國際宏觀。其實,現在世界上大概只剩下台灣和日本採用「朝代紀年」。使學習者感到非常困擾,日常生活應用也很不方便。日本人在「昭和」某年或「成平」某年和西元某年之間的換算所遭遇到的困擾甚至遠超過我們國人在「民國」某年和西元某年之間的換算。可是國人寫作喜歡說「五○、六○或七○、八○…」年代,如果作者的上下文不夠通順連貫,也常常會造成讀者把西元和民國紀元搞混的狀況。我們發現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和我國人已經放棄使用「朝代紀元」而改用西元,這是個十分可喜的現象。我們希望以後凡是歷史教學,東方的任何歷史,也都應以西元為紀年主軸,而且要強調各個不同文化和歷史之間的相對關係。須知,西曆紀元不過是個方便的工具,因此,即使是講「釋迦牟尼佛的歷史」,我們還是要用「耶穌基督紀元」,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具備國際宏觀,達到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而且這樣做並不會有損佛教的地位,偶爾我們看到一些寺廟建築或信仰刊物喜歡標榜「佛祖紀元」某年,不但造成困惑而且反而無法讓人產生內心的共鳴。這也正如有些人擁抱古老中華文化不放的人士,雖然已經生活在二十一世紀了,可是仍舊喜歡在他們的寫作上標榜「歲次」,其實只有增加讀者困擾,更何況「甲子、乙丑…」等紀元方式,每隔六十年就重複一次,因此也並不是很理想的、很準確的。


Read more!

人名翻譯

目前中文美術史譯名之所以顯得錯誤和混亂,基本上是翻譯的態度不夠認真和能力不足的關係。無可諱言的,坊間很多翻譯書本,包括「美術詞典」在內,人名的翻譯,幾乎到了「任意」的地步,例如﹕很多人把英國畫家Turner翻成「泰納」,我們不知道tai的發音是從哪裡來的。比較接近原文發音,應該翻成「特納」。此外也有美術字典跋野獸派畫家Derain翻成「德安」,將Der和ain不恰當地分割了。其實應該是De和rain分開,唸成「德杭」或「德漢」比較接近。其他實例,不一而足。此外近年以來,從國外學成歸國的留學生日漸增多,他們在上課時,幾乎都把他們自己留學國的發音作為標準。這在老師而言,雖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卻對學生的學習造成極大的困擾和疑惑。同樣的一個藝術家,留美的老師這樣唸,另外一個留法或留德的老師那樣唸,讓學生不知如何是好。我曾經聽過一個人,把Rembrandt(一般譯為「林布蘭」並沒有明顯的錯誤)唸成「洪不弘」,猜想應該是根據法國的發音,問題是你現在又不是在法國幹嘛用法語發音?
談到目前國內的外國人名用「法語」發音來翻譯似乎蠻吃香的,其實流行與否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要正確,例如我就曾經聽過有人把鼓吹接受理論的姚斯(Hans Yauss)叫成「若斯」這當然是錯誤的了,正如同把心理學家雍格(Carl Jung)翻譯成榮格也是不對的。
我們建議,大家盡量將所有藝術家的名字,按照個別藝術家「母國」的語言,原來的發音來唸,亦即﹕法國人用法語發音,如Poussin唸「樸桑」;意大利人用意大利語發音,如Tiziano唸「提齊阿諾」(一般翻譯為「提香」是受到英文Titian的影響);德國人用德語發音,如Kirchner唸「克爾希納」勉強接近(一般翻譯為「基路飛那」,是受到不準的日本發音影響)。如果真正無法做到,至少按照正確的羅馬拼音來唸。其實,例如Caesar一字,我們過去一向翻譯成「凱撒」其實就是根據希臘人的發音,這是正確的,如果按照英語發音,就會譯成「西惹」了。同理,Jesus一字也是根據羅馬拼音而翻成「耶穌」,如果按照英語發音,就會譯成「基瑟斯」了。此外關於「名詞形容詞化」的翻譯,也有很多混亂和錯誤的現象,例如目前的美術史書籍,大多把Minoan Arts翻成「米諾安美術」,其實並不正確。在英文裡,形容詞Minoan是由名詞Minos變化而來的,意思是「米諾斯的…」。這是由於美術史家通常把古代克里特(Crete)島的美術,隨著它古代的國王米諾斯(Minos)來稱呼。因此, 英文Minoan Arts應該翻譯成「米諾斯美術」才對。同樣地,有很多人都把英文Pre- Columbian Art翻譯成「前哥倫比亞藝術」,好像哥倫比亞這個國家有兩個一樣,正如中國有西漢、東漢(又稱前漢、後漢)一樣,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形容詞Columbian其實是由名詞Columbus變化而來。因此它並不是指一個國家或朝代,而是指「與航海家哥倫布有關的事情」,故Pre-Columbian應指,航海家哥倫布(Columbus)發現美洲的航線以前的這段時間。因此,美術史裡面所指的Pre-Columbian Art一詞,正確的理解是「在歐洲人到美洲來以前,美洲當地原住民的文化和藝術」。

Read more!

作品標題翻譯

關於西洋美術作品標題的翻譯其實大有學問,例如十七世紀義大利最偉大的巴洛克藝術家貝尼尼(Bernini)為可納洛(Cornaro)主教在羅馬勝利的聖瑪利亞教堂(San Maria della Vittoria)所作的雕刻作品,Vision of the Ecstacy of St. Theresa,一般中文版的西洋美術史都是將它譯為《聖泰蕾莎的「狂喜」》或「沉迷」或「陶醉」。關於這個作品,我上課時都是將它譯成「銷魂」,因為唯有如此翻譯,才更加入木三分。我們必須知道,泰蕾莎修女是文藝復興時代,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一個重要的人物。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實際上是她自己所寫的「修行日記」),聖泰蕾莎透過禱告,居然達到與上帝「媾」通的神秘經驗,而達到「銷魂」的境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貝尼尼對於泰蕾莎修女的五官表現,便可知道,他這件作品的表現法其實是相當露骨而逼真的。這個作品告訴我們,即使再聖潔純真的精神境界,也不免要透過人類的情慾來表達。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貝尼尼這件雕刻成為不朽名作。也只有對這段歷史背景有所認識,才會有恰當的作品名稱翻譯。又如普普藝術家奧登堡(Oldenburg)有一件雕塑作品叫做Two Cheeseburgers with Everything,將它譯為《兩個起司漢堡和所有東西》當然沒有錯。問題是,這正如同小孩唸《國語日報》一樣,每一個字都會唸,但並不表示他也知道它們真正的意思。奧登堡這件作品,如果在美國住久了,就會知道﹕原來像麥當勞、漢堡王等的漢堡,不論你怎麼點,都是依固定配料、固定方式做好現成的;可是如果你是在溫娣(Wendy)、艾迪(Eddy)或其他比較正式的漢堡店吃,則它的漢堡是根據你所點的配料現做的。不過,愛吃速食的人們通常也懶得去一樣一樣點,所以當我們到這些店裡,最常聽見的還是點「通通要,每種配料都來一點兒」,英語就是說Cheeseburgers with Everything。所以,有時候只有深入他們的生活才能真正暸解他們的美術作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