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標題翻譯

關於西洋美術作品標題的翻譯其實大有學問,例如十七世紀義大利最偉大的巴洛克藝術家貝尼尼(Bernini)為可納洛(Cornaro)主教在羅馬勝利的聖瑪利亞教堂(San Maria della Vittoria)所作的雕刻作品,Vision of the Ecstacy of St. Theresa,一般中文版的西洋美術史都是將它譯為《聖泰蕾莎的「狂喜」》或「沉迷」或「陶醉」。關於這個作品,我上課時都是將它譯成「銷魂」,因為唯有如此翻譯,才更加入木三分。我們必須知道,泰蕾莎修女是文藝復興時代,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一個重要的人物。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實際上是她自己所寫的「修行日記」),聖泰蕾莎透過禱告,居然達到與上帝「媾」通的神秘經驗,而達到「銷魂」的境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貝尼尼對於泰蕾莎修女的五官表現,便可知道,他這件作品的表現法其實是相當露骨而逼真的。這個作品告訴我們,即使再聖潔純真的精神境界,也不免要透過人類的情慾來表達。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貝尼尼這件雕刻成為不朽名作。也只有對這段歷史背景有所認識,才會有恰當的作品名稱翻譯。又如普普藝術家奧登堡(Oldenburg)有一件雕塑作品叫做Two Cheeseburgers with Everything,將它譯為《兩個起司漢堡和所有東西》當然沒有錯。問題是,這正如同小孩唸《國語日報》一樣,每一個字都會唸,但並不表示他也知道它們真正的意思。奧登堡這件作品,如果在美國住久了,就會知道﹕原來像麥當勞、漢堡王等的漢堡,不論你怎麼點,都是依固定配料、固定方式做好現成的;可是如果你是在溫娣(Wendy)、艾迪(Eddy)或其他比較正式的漢堡店吃,則它的漢堡是根據你所點的配料現做的。不過,愛吃速食的人們通常也懶得去一樣一樣點,所以當我們到這些店裡,最常聽見的還是點「通通要,每種配料都來一點兒」,英語就是說Cheeseburgers with Everything。所以,有時候只有深入他們的生活才能真正暸解他們的美術作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