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象作品中文翻譯 (一)

這份資料主要是根據我自己手上現有的十來本中文藝術類書籍整理出來的,其中杜象的專書只有四本,包括兩個版本的《杜象訪談錄》(張心龍的台灣版和王瑞芸的中國版),另外是吳瑪俐的Taschen版《杜象》中文翻譯本和曾長生的《杜象》。其他則是一般藝術書籍但是以現代藝術為主。期刊方面我手上雖然有好幾百本,但是要一本一本去檢查有沒有和杜象相關的訊息,因為工程浩大暫時不做。而目前如果我們從Google的入口網站打關鍵字「杜象」來搜尋,大約可以找到26,300多條訊息。不過利用網路的訊息來獲取知識,需要有很大的耐性,而且真正有用的訊息也往往只佔很小的比例。我自己的試驗是:花了兩、三個多小時巡視了50多頁的條文目錄也打開了五百多條訊息來閱讀,結果發現只能採用其中的五、六條。本文全文安排的方式為首先是把杜象重要作品按照年代先後順序排列,其中包括我個人建議的中文譯名以及英文和法文的標題,再來是國內常見的各家中文譯名,最後是我個人對於這些中文翻譯的討論,這份資料雖然不能說是涵蓋了所有目前國內有關杜象的中文介紹,但我們至少可以從這裡「窺見其一斑」。總之資料的蒐集固然重要,我們對於這些資料的討論應該是更加有幫助的。本文所引用的文獻全部列在文末,以供查證。引文和引用文獻全部按照發表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1903 吊燈
Hanging Gas Lamp (Bec Auer)
La suspension de l’Ecole Bossuet
(吳1998) 布謝學校的吊燈
(曾2001) 垂吊的瓦斯燈

短評:這件作品,吳(1998)的翻譯根據的是法文標題;曾(2001)的翻譯則根據英文標題。 Bec Auer是該燈具的廠牌名稱。

1910 杜牧歇醫生的畫像
Portrait of Dr. Dumouchel
Portrait du Dr. Dumouchel
(張1986) Dumouchel的肖像
(吳1998) 杜莫歇醫生肖像
(王2001) Dumouchel肖像
(曾2001) 杜姆傑博士畫像燈

短評:這件作品,張(1986)和王(2001)都略去Dr. 一字沒有翻譯,不能算是完整的翻譯,可能是沒有把握到底是醫生還是博士吧;吳(1998)譯為「醫生」是正確的。

1911 日本蘋果樹上的微風
Draught on the Japanese Apple Tree
Courant d’air sur le pommier du japon
(張1986) 梢上之風
(曾2001) 風吹日本蘋果樹

短評:這件作品,張(1986)Japanese Apple Tree這幾個字沒有翻譯,不知道是否認為不重要?
1911 火車上哀傷的青年
Sad Young Man in a Train
Jeune homme triste dans un train
(張1986) 火車上的憂愁青年
(吳1998) 火車上傷心的年輕人
(曾2001) 汽車中悲傷的青年

短評:這件作品,曾(2001)把train翻譯成「汽車」,蠻奇怪的。不知是否受到日文的影響?因為日本人稱火車為「汽車」,汽車為「自動車」。

1911 被撕碎的伊鳳和瑪德琳畫像
Yvonne and Magdeleine Torn in Tatters
Yvonne et Magdeleine dechiquetees
(張1986) 伊鳳與瑪德琳被撕成碎片
(張1990) 伊鳳與瑪德琳被撕的衣衫襤褸
(吳1998) 被砍成塊的伊馮和瑪格德蓮
(曾2001) 遭撕裂的依芳與瑪德蘭

短評:這件作品原文標題中的torn in tatters和dechiquetes都是撕破或撕碎的意思,我們聯想到的是衣服或圖片被撕碎,吳(1998)將它們翻譯成「被砍成塊」或曾(2001) 將它們翻譯成「遭撕裂」則令人聯想到血淋淋的暴力現場,蠻恐怖的也和畫面所描繪者不合。必須強調被撕碎的是人的畫像而不是人!


1911 下樓梯的裸體 作品第二號
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no. 2
Nu descendant un escalier no. 2
(黃1982) 下樓梯的裸女
(張1986) 下樓梯的裸女
(吳1988) 下樓梯的裸畫
(吳1998) 下樓梯的裸女
(吳1991) 下樓梯的裸女
(何1994) 下樓梯的裸婦
(吳1998) 下樓的裸人
(曾2001) 下樓梯的裸女
(王2001) 下樓的裸女
(黃2002) 下樓梯的裸女人
(謝2004) 下樓梯的裸女
(風之web) 走下樓梯的女人

短評:在介紹這件作品的時候我們必須注意,杜象本人特別在畫作的最下面很細心地寫出法文的標題。其中nu字在法文是中性的抽象名詞,意思是「裸體」。所以嚴格的說,凡是翻譯成「裸女」都是錯誤的,雖然這樣的中文翻譯顯然非常普遍。「裸女」的法文是nue,後面多了一個e字。其實在將近一百年前,杜象這件作品首次展出的時候,報紙上曾經有人寫了一首打油詩,討論畫中人物是男的或是女的,結論就指出了我們前面所說的nu這個字是個中性字。吳(1991)雖然和大家一樣,翻譯成「裸女」,但是她在(1998)就將它改正翻譯成「下樓的裸人」是好現象。其實更早的時候吳(1988)也曾經將它翻成「裸畫」過的,這樣翻譯雖然沒有犯了「女」字的錯誤,可是嚴格地說也不是很恰當,因為這樣變成「一幅畫」在下樓梯!讓我們再回到背景故事:正由於在那次展覽中杜象這件作品最引起大眾媒體的嘲諷,反而讓他的名氣更加響亮.亦即所謂的「因醜聞而成功」(succès de secandale)正是此意。可是我發現黃(1982)和吳(1988)卻先後把這個詞翻譯為「持續醜行」和「醜行的連續」,這兩個翻譯的意思接,但都是不正確的,翻譯的人可能是看錯字了,successif才是「連續的」意思。至於何(1994)的翻譯不但把畫中人物看成是女的,而且還是個「婦人」!太有想像力了,可惜離題太遠。

1911 春天的少男和少女
Young Man and Girl in Spring
Jeune homme et jeune fille dans le printemps
(張1986) 春日的年輕男女
(吳1998) 春天的少男與少女
(王2001) 春天,抑或在春天的年輕女子們
(曾2001) 青春的少年與少女

短評:這件作品原文標題中的in spring和dans le printemps都是「在春天」的意思,曾(2001)將它翻成「青春的」並不恰當;王(2001)的翻譯不但和原文不合,而且還把「男人」搞丟了!尤其是「抑或在」三個字更加令人困惑。
1911 從處女到新娘的過程
The Passage from te Virgin to the Bride
Passage dela Vierge à la mariée
(張1986) 從處女到新娘的過程
(吳1988) 從處女變成新娘的過程
(何1994) 處女初嫁日
(曾2001) 從處女變成新娘

短評:曾(2001)的中文翻譯重點是在「新娘」;張(1986)的翻譯重點是在「過程」當然是後者比較貼近原意。至於何(1994)的翻譯則和原文完全無關,是自己的想像。

1913 腳踏車輪
Bicycle Wheel
Roue de bicyclette
(張1986) 單車車輪
(吳1988) 車輪
(吳1998) 腳踏車輪
(王2001) 自行車輪
(曾2001) 腳踏車輪
(黃2002) 腳踏車輪

短評:「單車或自行車」好像比較是中國的說法,日本人說「自轉車」,台灣人早期也這麼稱呼它,不過現在則以稱呼「腳踏車」比較常見。台灣南部早期也稱呼它為「孔明車」,這是和諸葛亮的「木馬流牛」所作的聯想。吳(1988)將它翻成「車輪」不但太過簡略而且是錯誤的,因為不論火車、裝甲車或卡車也都有車輪,但顯然的我們看到的確實是一個腳踏車輪。

1913 三個標準的修補線
3 Standard Stoppages
3 stoppages étalons
(張1986) 三個標準的障礙物
(吳1988) 三個標準的中止
(吳1991) 中止
(吳1998) 三條織補線標準尺
(王2001) 三個標準的終止
(曾2001) 三塊版模
(楊2003) 三條標準製的修補線

短評:張(1986)的中文翻譯「障礙物」,吳(1991)的「中止」和王(2001)的「終止」顯然都只是對stoppage這個外文字的「自由聯想」,和本作品的真正內容無關。翻譯者可能只是因為看到當中含有stop這個常用字,所以就想當然而的翻譯了,而沒有進一步去追究它的真正意思。至於曾(2001)則乾脆把這個作品翻譯成「三個版模」,完全避開了一切困難的問題。須知stoppage是一種非常高級的衣服「縫補技術」,它的特色是看不到縫補的線。所以吳(1998)的翻譯改成「三條織補線標準尺」,比較她稍早的翻譯算是已經相當的改進,不過「尺」字在原文上還是沒有的,雖然這個作品的確和尺有些關係的。總的說來,楊(2003)的「三條標準製的修補線」最貼近原文的意思。
1913-15 包含一個水車的滑行台車
Glider containing a Water Mill
Giissiere contenant un moulin a eau
(黃1982) 滑翔機裡的水磨坊
(吳1991) 有水車的軌道
(吳1998) 水車滑行器
(王2001) 與水床有關的滑行器
(曾2001) 鄰近軌道上金屬性有水車滑翔機

短評:美術作品翻譯有一個很簡單的要領或基本要求,那就是「好好看圖片」!黃(1982)的翻譯者顯然就沒有好好看圖片,因為上面並沒有所謂的「滑翔機」!曾(2001)的翻譯也犯了同樣的毛病。王(2001)的翻譯裡面出現了「水床」這個字,很有想像力,顯然也有異曲同工之「謬」!因為圖片裡也沒有這個東西!吳(1991)第一次的翻譯「軌道」算是對了一半,吳(1998)第二次的翻譯「滑行器」又比較好些。比較貼近原意的翻譯應該是「含有水車的在軌道上滑行的台車」,這種台車早期台灣人稱為「輕便車」,我小時後在烏來和鸕鶅潭都還坐過類似的車子。有些是載人,有些是送貨。若再進一步查閱杜象筆記原稿,將發現杜象本人對於這個東西的名稱有些未確定,使用了chariot, sleigh, slide和 glider 四個名稱,所以我們只要詳細觀察作品的造型本身,即可確認類似雪橇的滑行用台車為最恰當也。

1913 一九一四年的盒子
The Box of 1914
Boîte de 1914
(曾2001) 1914年的盒子

1913 修補線的網
Network of Stoppages
Reseaux des Stoppages
(吳1998) 織補線標準尺網
(王2001) 阻塞的網路
(曾2001) 坐落網
(楊2003) 修補線網狀圖
(謝2004) 坐落網

短評:因為這件作品還是和前面那件stoppage的作品有關的,所以前面的作品翻譯錯誤,這個作品當然跟著錯了。翻錯的例子看來似乎都是從stop這個字去「望文生義」或自由聯想,所以會出現了王(2001)的「阻塞的網路」。至於在謝(2004)和曾(2001)的翻譯裡,為什麼會有「坐落網」這樣的名詞,完全無法理解,其實甚至連「坐落網」這三個字本身也是無法理解的,讓人困惑!但是謝(2004)和曾(2001)居然還會出現一模一樣的錯誤!楊(2003)的翻譯「修補線網狀圖」顯然是最好的。

1914 光天化日下的學習
To Have the Apprentice in the Sun
Avoir l’apprenti dans le soleil
(吳1998) 陽光下的學徒

短評:英文in the sun和法文dans le solei都有「在眾目所及的地方」的引申義,換言之也就是「公開、公然去做」的意思,不僅僅是在陽光下而已。Apprentic雖然有「見習生」的意思,to have the apprentice就應該是「見習」的意思而不是「有一個見習生」的意思了。

1914 晾瓶架
Bottle Dryer
Porte-bouteilles
(張1986) 晾瓶架
(吳1991) 晾瓶器
(吳1998) 晾瓶架
(王2001) 乾燥器
(曾2001) 酒瓶架
(黃2002) 酒瓶架
(謝2004) 酒瓶架

短評:把這個現成物的標題翻譯成「晾瓶架」或「晾瓶器」都是Okay的,因為它的主要功能在於晾乾瓶子。原來的標題並沒有表示是酒瓶,而且通常酒瓶架是用來擺放還沒有開封的酒;而這裡所指的晾瓶架則是在於晾乾空瓶子的水氣,所以翻譯為「酒瓶架」是錯誤的。我們也再度發現謝(2004)和曾(2001)兩人真是有志一同,再度發生了同樣的錯誤。王(2001)的「乾燥器」則完全是很離譜的翻譯,我們可能有各式各樣的乾燥器,但是它們都和空的酒瓶無關。

引用文獻 (按出版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黃才郎等編譯(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
張心龍譯(1986).《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88).《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藝術家。
賴明珠等編(1988).《達達的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
吳秀梅等譯(1988).《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台灣大英百科。
張心龍(1990).《都是杜象惹的禍》;台北:雄獅。
吳瑪俐譯(1991).《物體藝術》;台北:遠流。
何恭上(1994).《近代西洋繪畫》;台北:藝術圖書。
呂清夫(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傑出。
吳瑪俐譯(1998).《杜象》;科隆:塔森。
王文融譯(1998).《世界藝術史》;台北:聯經。
曾長生(2001).《杜象—現代藝術守護神》;台北:藝術家。
王瑞芸譯(2001).《杜尚訪談錄》;廣西:師範大學。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
楊松峰譯(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
謝明錩(2004).《看懂世界名畫》;台北:爾雅。
風之藝廊.〈杜象作品賞析〉tw.myblog.yahoo.com
林素惠.〈杜象細微體的觀念和媒體藝術〉yageofoundation.or
唐曉蘭.〈杜象與觀念藝術〉lib.hcu.edu.tw
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vr.theatre.ntu.edu.tw
視覺素養學習網.vr.theatre.ntu.edu.tw
林萬福.建築攝影後現代論評blog.sina.com.tw/lingys
Mialiu部落格.〈她有一個大屁股〉blog.xuite.net/tabqweliu
陳慶坤部落格o2u.org.tw/cck001/modules/weblo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