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用文本和場域這一類的術語

許久以來,西文”text”一直都是指「文字、本文或文章」…等意思:而”site”則一直都是指「地方、所在或場所」…等意思。可是自從一九六○年代法國所謂的「解構批評理論」(de-construction)出現之後,像Roland Barthes, Jacques Derrida和Michel Foucault這一流學者,就把這些傳統上已經約定俗成的詞句,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思,用非常不一樣的定義來使用。可歎,有大量的完全不明究裡的「文字工作者」也一窩蜂地跟著使用起來,無形卻中大大地增長了這班法國學者的氣焰!而在中文寫作裡,這兩個詞就是所謂的「文本」和「場域」。
所謂「解構批評理論」基本上就是要否認「作者」(包括任何形式的創作者:文學家、哲學家、歷史學者和藝術家等等都在內)的地位和重要性,甚至否認他們的存在,大聲「嗆」說「作者已死」。既然不承認作者的存在,當然就不會承認有所謂的「作品」(work)存在,既然沒有作品的存在自然也就不需要對作品搞什麼「詮釋」(interpretation)了。重點來了,解構批評理論就是要用「文本」這個詞來取代「作品」(Barthes, “From Work to Text”);同時每個人可以不必理會作者的「原意」,不但是因為作者幾乎已經死了,而且也是因為,根據這些患有「被害妄想症」的學者說的「作者的原意是對讀者的暴力和迫害!」,所以他們就鼓吹讀者們無所拘束地玩「文字遊戲」,也就是用所謂的「論述」(discourse)來取代「詮釋」。到了這個時候,因為已經沒有作者和作品了,所以被我們自由發揮的對象就只有「文本」,而同時當作者和作品的「主體性」(subject)被幹掉之後,他們就把剩下的遺骸稱為「場域」!藝術家,藝術教育家和藝術愛好者們,如果在你們的心目中的確也已經沒有「作者、作品、意義和內容」的話,那麼就歡迎使用「文本」和「場域」這一類的新詞;而如果在你們的心目中的確都還有「作者、作品、意義和內容」的話,那麼你們幹麼要理會這些危言聳聽的虛誇言論呢?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們贊同那班沒有格調的政客,那麼你就稱呼人家為「陳先生」甚至「那個人」;如果你們心裡還尊重民主制度的話,那就稱呼人家為「總統」吧,Okay? Read more!

台灣是M型社會了嗎

科學家最大的願望和成就,在於找出一個可以合理解釋某些自然現象的公式或理論。社會學是科學的一環,所以很多社會學家也都努力想要找出一個可以解釋某些社會現象的公式或理論,目前在台灣很熱門的日本人大前研一「M型社會」學說就是這樣的理論之一。今天在電視新聞看到台灣一位研究院的學者也套用「M型社會」的理論來觀察這一陣子台灣人民在廠商大拍賣時搶購東西的現象,她的結論讓人感到驚訝,大意好像是說:因為台灣已經進入「M型社會」了,所以大部分的人已經越來越窮了,所以買東西要精打細算,要趁著大拍賣的時候搶便宜!多年來我觀察台灣學者和教授們,以身作則教導學生如何趕各種流行學說來「套招」,稱為「理論依據」。不過其結果就好像早期香港電影的武打片一樣,兩個小時下來,雖然刀光劍影、血肉糢糊,觀眾看到的都是蠻呆板的「套招」,缺乏真實感。
前不久,台北幾家大百貨公司舉行「週年慶」或「購物節」大拍賣,單單一天收入都在好幾億元以上,成績非常亮麗。其中據說有一個專櫃,單單一天的收入就超過六千萬元,這就是為什麼幾家百貨公司都信心滿滿,把他們這次大拍賣的目標訂在五、六十億元!不久前電視才剛剛報導過,人們為了搶購名牌皮包而大打出手,頭破血流。按照學者的說法,因為台灣人越來越窮了,所以買東西要精打細算,要趁著大拍賣的時候搶便宜!其中最高境界當然是趁大拍賣的時候,一口氣買了六百多萬元的進口瓷器,也省下好幾百萬!台灣人從過去的「瞎拼」進階到「血拼」,其購買能力之強大何必等到大拍賣,平常時候就表現十分驚人了。這一陣子台灣市場機械手錶大行其道,據報導,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名錶供不應求!百萬、千萬的名車也是滿街跑。規模小一點的,電視購物頻道推出一支萬元,甚至好幾萬元以上的手機或相機,照節目主持人的形容,「電話線塞到爆」!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幾天前彰化市舉行「肉丸比賽」,最後大會提供1500顆肉丸讓大家免費試吃,果然看到人們大排長龍等者吃免費肉丸。或者最近選舉嘉年華又到了,到處可以去吃免費的流水席,而且到處人潮洶湧,難道這些也都是因為台灣人越來越窮了,所以要精打細算趁這些大好機會去吃免費的餐點嗎?其實,只要你不去管什麼學說或理論,而被它牽著鼻子走,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來,趁大拍賣來搶購東西的人,絕對不會是窮人!但應該也不會是社會最頂端的有錢人,因為他們更不會去跟一般人推擠搶購,賣東西的人自然會送貨到他家裡!那麼這些搶購的人,這些從「瞎拼」升級到「血拼」的人是到底是哪些人呢?其實他們正是那些有學問的學者口中所說的「逐漸消失的中產階級」!而且都是蠻有錢又有閒的中產階級。最近,世界棒球賽,這些中產階級們又一口氣連最後的決賽門票都買了。這當然也不是因為台灣人越來越窮了,所以買門票要一次通通買,才比較便宜!而是因為他們一心一意以為台灣隊會進入最後決賽,那裡知道希望落空。有些人最後要求退票不成,還罵棒球協會沒有道理,不公平!如果按照學者所說的:因為台灣已經進入「M型社會」了,所以大部分的人已經越來越窮了,那麼你看到的應該不是知名牛排連鎖店在平常天也座無虛席;也不應該看到偶像歌手簽名會年輕人大排長龍。以上所有這些社會現象,最重要的原因其實和「M型社會」沒什麼關係,和台灣人越來越貧窮也無關(何況這根本不是事實),那只不過是政客們嘴巴說說,用來「騙選票」罷了。這些社會現象背後的真正的原因,主要是當然是台灣人太會「精打細算」了,不過這其實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消費者的基本生活本領,並不是台灣特產;真正的原因應該是:一,台灣人愛貪便宜,「貪大便宜」的就去搶購名牌(但這要有相當好的經濟實力),而「貪小便宜」就是去搭乘試運期間的免費公車,而我們也發現有閒功夫的人,居然還能把公車擠爆!二,台灣人「超愛湊熱鬧」,很喜歡參加各種活動,包括上述種種!有時候這樣的社會個性甚至已經達到是非不分,甚至很殘忍的地步。例如,一個重大刑事案件嫌犯,可以在自己家門口,現身說法,居然也可以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達到人潮洶湧,門庭若市的盛況,緊接著,拍照、簽名,紀念品各種活動和周邊產品一應具全,充分享受媒體時代人人可以成名的陶醉感。或者,當年921大地震後,我們帶領學生去災區作輔導教學的時候,就看到在危險的坍方的羊腸小徑上面,居然有從各地前來參觀的大型遊覽車絡繹不絕,商人們稱之為「災區一日遊」,台灣是「M型社會」嗎?台灣是個「一窩蜂,最愛湊熱鬧的社會」! Read more!

術語滿天飛

「讓我們來想像一個沒有術語的二十世紀!」(Charles Newman, The Postmodern Aura, p. 11.)
短評:這當然是一件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啦。術語(jargon)也可以稱為「行話」。二十世紀,特別是它的後面三十年,可說「後現代」術語行話滿天飛的時代,這主要歸功於學術界和媒體界大量似懂非懂,不甘寂寞,怕跟不上時代又愛趕快流行的「文字工作者」(不知道是那個天才發明的名詞)爭先恐後加入術語行列,開口「文本」閉口「場域」,並且用的完全不是發明這個可有可無的術語的人的原意,這才是天下奇觀。 Read more!